大腸癌的診斷並不困難,關鍵是要做到早期明確診斷。想要早期診斷疾病,就應該掌握其癥狀和體征,對於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明顯、腹痛、腹部腫塊、發熱、貧血便秘、腹瀉的人,尤其是年齡超過40歲的人,就應該提高警惕,及早進行X線鋇劑灌腸或結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怎麼檢查大腸癌?大腸癌是如何引起的?一起來看下。

怎麼檢查大腸癌

一、糞便隱血檢查糞便隱血試驗對大腸癌的診斷雖尢特異性,但方法簡便易行,可作為普查篩檢或早期診斷的線索。一般用愈創木脂或聯苯胺化學法;應用抗人血紅蛋白抗體免疫法作隱血試驗,不受食物中動物血或鐵劑等藥物幹擾,減少假陽性結果。

二、血、尿常規:大腸癌患者由於長期慢性出血及腫瘤生長消耗體內營養引起病人貧血,特別是右半結腸癌更易引起貧血。因此,應常規檢查血常規,瞭解貧血狀況。大腸癌患者應常規檢查尿常規以瞭解腎功能。此外,大腸癌患者伴發糖尿病的比率高於普通人群,應註意尿糖的情況。

三、 結腸鏡檢查是大腸癌確診的最好方法。通過結腸鏡能直接觀察全結腸的腸壁、腸腔的改變,並確定腫瘤部位、大小及浸潤范圍,取活檢可獲確診。一般采用中、長型結腸鏡進行詳細檢查,因為結腸癌可以表現為多發性,或者伴有有癌變危險的腺瘤性息肉。60cm纖維結腸鏡方便安全,多用於普查,因約2,3大腸癌在直腸、乙狀結腸。

四、 大腸癌的x線鋇劑灌腸最好采用氣鋇雙重造影,可發現充盈缺損、腸腔狹窄、粘膜皺襞破壞等征象,顯示癌的部位和范圍。對結暢鏡檢查因腸腔狹窄等原因未能繼續進鏡者,鋇劑灌腸檢查對腸鏡未及腸段尤為重要。鋇劑灌腸對腫瘤定位較腸鏡準確,但對小的病變較易漏診,故兩種檢查方法有互補作用。

五、其他影像學檢查CT主要用於瞭解火腸癌腸外浸潤及轉移情況,有助於進行臨床病理分期,以制定治療方案,對術後隨訪亦有價值。近年超聲結腸鏡應用,可觀察大腸癌在腸壁浸潤深度及周圍淋巴結轉移情況,對術前癌的分期頗有幫助。

1.超聲顯像:

——經腹壁檢測大腸腫瘤的要點

大腸腫瘤梋腸壁環形增厚型、腸壁局限性增厚型、草傘型和乳頭型4種超聲影像特征。

超聲所證實的腸壁增厚並非惡性病變的特異征象。因此必須結合臨床表現鑒別炎性增生、腸壁水腫和腸套疊(顯示靶形及“雙環狀”)。

——經直腸檢測

直腸腔內超聲檢測能清楚顯示腸壁5層結構。除提供腫瘤大小、形態及與肛門距離外,尚可判斷腫瘤浸潤深度及周圍受侵情況。此法方便迅速,無侵襲性。

2.CT及MRI檢查:CT及MRI檢查主要適合於瞭解腫瘤對腸管外浸潤的程度及有無局部淋巴結或遠處臟器轉移,可為術前分期及術後復查提供依據。CT、MRI對診斷直腸癌術後局部復發有一定的價值。

3.纖維結腸鏡檢查:可達到回盲部,並可觀察到全部結腸,可以在直視下鉗取可疑病變或收集沖洗或擦刷下來的脫落細胞進行檢查。可使檢查準確率達80~90%。

六、其他檢查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_mbryonic anttigen,cEA)對大腸癌的診斷不具有特異性,但定量動態觀察,對大腸癌手術效果的判斷與術後復發的監視,均有價值。大腸癌經手術將癌完全切除後,血清CEA逐漸下降,如有復發可再度升高。有人根據大腸癌與癌前病變的結腸分泌粘液可出現T-抗原表達這一特征,提出瞭直腸粘液T-抗原試驗,方法簡便,可作為篩檢大腸癌的一種方法。

七、細胞學及病理學檢查:纖維腸鏡活檢可發現癌細胞;手術標本病理檢查可證實。

大腸癌是如何引起的

一、環境因素

中國和日本人的大腸癌發病率雖明顯低於美國,但移民到美國的第一代即見大腸癌發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美國人的發病率。由此移民流行病學特點,可見大腸癌的發病和環境、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方式有關。一般認為高脂肪食譜與食物纖維不足是主要發病原因,這已為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所證明。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可促進肝中膽固醇和膽酸的合成,而進入腸腔增加,結腸細菌作用使之轉變成膽固醇代謝物及次級膽酸,有致癌作用。食物纖維具有吸收水分性能,可增加糞便量,稀釋腸內殘留物濃度,並因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而減少致癌物質和大腸粘膜接觸的機會;反之,食物纖維不足,即成為大腸癌的發病因素之一。此外,實驗證明飲食中維生素A、C、E及硒、鈣均有防癌作用,其中膳食中鈣的防癌作用,近年受到特別重視。

二、大腸癌的遺傳因素

近年來對大腸癌的遺傳因素有瞭進一步瞭解。從遺傳學觀點,可將大腸癌分為遺傳性(傢族性)和非遺傳性(散發性)。前者的典型例子如傢族性結腸息肉綜合征和傢族遺傳性非息肉病大腸癌。後者主要是由環境因素引起基因突變。

三、大腸癌的其他高危因素

(一)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一般認為絕大部分大腸癌均起源於腺瘤,故將腺瘤樣息肉看做是癌前病變。一般腺瘤越大、形態越不規則、絨毛含量越高、上皮異型增生越重,癌變機會越大。對腺瘤一癌的序列演變過程已有瞭比較深入的瞭解,大腸癌的發生是正常腸上皮一增生改變,微小腺瘤一早期腺瘤一中期腺瘤一後期腺瘤一癌一癌轉移的演變過程,在這一演變過程的不同階段中所伴隨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變化已經比較明確,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復合突變的累積過程被看做是大腸癌發生過程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基因的突變則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炎癥性腸病國外報道,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癌發生率為普通人群的5~10倍,多見於幼年起病、病變范圍廣而病程長者,其癌變特點是發生在扁平粘膜,惡性程度高。Crohn病有結腸、直腸受累者也可發生癌變。

(三)血吸蟲病我國南方血吸蟲病流行區12個省市流行病學調杏表明,血吸蟲病發病率與大腸癌標化死亡率之間有顯著正相關。推測血吸蟲卵沉積在結暢粘膜下引起慢性炎癥和息肉樣增生,誘發癌變。血吸蟲誘發的大腸癌發病年齡較輕,好發於蟲卵沉積較多的直腸、乙狀結腸部。

(四)有報道膽囊切除術後大腸癌發病率增高,認為與次級膽酸進入大腸增加有關。

如何避免患上大腸癌

有一次,我跟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一位腫瘤專傢吃飯,他開玩笑地問:“如何解決美國如此高發的大腸癌問題?”我笑著答道:“第一,多去中國餐館吃飯;第二,使用中國景德鎮生產的瓷器餐具,告別巨大的盤子。”這並不是僅出於民族感情這麼說,而是中國傳統飲食確實具有很大優勢。可惜的是,飲食的西化讓這種優勢漸弱。我建議:

第一,“吃貨”適可而止。我們現在走向瞭一個極端:吃得過多,營養過剩。這時候,我們一定不要過分遷就口味。我們改變不瞭爹媽給的基因,能做到的就是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

第二,告別“三高一低”,回歸傳統。“三高一低”指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素食品,要少吃。中國傳統飲食結構以谷物為主,肉類、蛋類、蔬菜、水果為輔,這是非常健康、合理的飲食。中國菜有很多蒸煮方式,能留住更多營養;少量肉加蔬菜的快炒類菜,由於蔬菜較多,粗纖維豐富,既能滿足口味,又能避免肉類產生的有毒物停留過久,減少對腸道的慢性傷害。

第三,守住“鮮、野、淡、雜”4字訣。“鮮”指多吃新鮮食品;“野”指吃天然蔬果;“淡”就是少鹽少油少肉;“雜”則是吃盡可能多的食物,不偏食。

多吃辣椒或能預防大腸癌

以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曾顯示,在感覺神經元中,有一種稱為“TRPV1”的受體,能夠感知熱、酸、辣味等有可能傷害細胞的刺激。

研究小組發現,腸內表面也有這種“TRPV1”受體。“TRPV1”受體會被腸內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激活,但是被激活後又會對“EGFR”進行負反饋,遏制EGFR的信號傳遞。EGFR與腸內的細胞分裂密切相關,對於腸內細胞進行正常的更新換代必不可少,但是其傳遞信號的行為受不到約束,腸內細胞異常生長或發生腫瘤的風險就會提高,因此TRPV1的負反饋能夠降低上述風險。

研究小組通過基因操作,使實驗鼠的胃腸道容易患上腫瘤,然後給實驗鼠喂食辣椒素,結果發現,與沒有喂食辣椒素的實驗鼠相比,前者癌細胞的數目和腫瘤大小都要低於後者,壽命則延長瞭30%。

研究小組認為,這是由於辣椒素能夠激活感覺神經元中的“TRPV1”,而“TRPV1”又能夠遏制“EGFR”發揮作用,從而遏制瞭癌癥的發病。

研究小組還發現,辣椒素與非類固醇的消炎鎮痛藥“塞來昔佈”組合在一起後,效果還會進一步提高。塞來昔佈除瞭具有鎮痛作用外,還一直被期待能夠在防癌領域發揮作用。

研究小組指出,最近其他一些研究成果已顯示,在人類的大腸癌組織內,與“TRPV1”有關的基因出現瞭多個變異。此次研究結果則顯示,腸腫瘤復發性風險很高的患者,通過長期激活TRPV1發揮作用是有益的,今後將繼續研究“TRPV1”的作用與人類大腸癌的直接關系。

年輕人會得大腸癌嗎

雖說大腸癌的高發人群為中老年人,但在我國小於30歲的年輕人患病並不少見。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大腸癌發病率逐漸增高,並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首先,從飲食方式來看,年輕人平時比較喜歡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事實證明,攝入的動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的危險性就越大。而高纖維飲食可使糞便更快地通過腸道,防止便秘發生,從而減少腸道中有害物質的吸收。

其次,從生活方式來看,很多年輕人因為忙於工作而三餐飲食無規律,容易暴飲暴食或不飲不食,這對正常的消化道生理節律都是有害的。此外,工作學習壓力過大、精神過度緊張、吸煙、酗酒、上班時久坐、不愛運動等等都可能是誘發年輕人大腸癌的因素之一。

第三,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有傢族遺傳性的大腸癌患者,他們患病的年齡往往比普通人要早很多年,如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常在青春發育期出現,並極易形成癌變,此類患者大都活不過中年。不過綜合來看,現代年輕人的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增高,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跟其生活習慣及飲食情況相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