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問題都是來源於生活的,所以這些我們要有自己的認識,特別是發熱是很常見的一類疾病,當患上瞭這樣的病以後人們也要重視它,而瞭解好之後不少的人也會選擇中醫的方法進行治療和退熱。那麼,中醫有哪些退熱的方法呢?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

中醫有哪些退熱的方法

1、釜底抽薪法

相當於中醫“通腑泄熱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藥物來達到退熱的目的。

主要適用於高熱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現高熱汗出,大便不通,腹脹、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亂語,舌苔黃糙起刺,脈滑有力時。此猶如鍋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則火熄熱退。故常用大黃、芒硝等藥,或將其配入清熱方劑中,以通利大便,瀉下熱結,使邪熱從下而去,可達到去火退熱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護陰液,猶如防止火太旺而將水燒幹,限制體溫上升,這也有利於退熱。

2、揚湯止沸法

相當於中醫“疏散退熱法”,即用藥性辛散的藥物來達到退熱的目的。它主要包括兩個內容:

一是發汗退熱法,適用於表證發熱的病人,常見發熱與惡寒怕冷同時並見,無汗或有汗不暢,這是由於體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發熱,因受邪性質的不同和病人體質的差異,又可分為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兩大類。前者惡寒明顯,一般無汗,且兼有頭痛,肢體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脈浮緊等;後者發熱明顯,一般有汗,且兼有頭痛,口渴,咽喉腫痛,脈浮數等。

發汗退熱法宜根據寒熱之異來選取不同的藥物,如風寒表證常用辛溫發汗藥,如麻黃、桂枝、羌活等;風熱表證常用辛涼發汗藥,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過發汗散邪,使邪熱外達,發熱隨之減輕,從而達到退熱之效,符合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所說的“體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則,發汗法對無汗高熱者尤其有效。

二是升散退熱法,適用於內有鬱熱的病人,因邪熱內鬱於裡,常表現為發熱,胸膈煩熱,口幹唇裂,面色紅赤,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等,可於清熱方劑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強疏散清熱之功,此符合《黃帝內經》所說的“火鬱發之”的治則。但應註意的是,發汗退熱法雖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熱作用,但過汗能損傷津液,故對體虛病人應當慎用。

3、熱者寒之法

也是中醫最常用的退熱法之一,即用藥性寒涼(甘寒或苦寒)的藥物來達到退熱的目的。

主要適用於發熱而不惡寒的病人。如見高熱不退,汗出較多,口渴喜喝冷飲,脈象洪大而數時,為熱盛津傷證,此時不能用發汗退熱法,宜用甘寒退熱法,如石膏、生地、麥冬等;如見高熱煩躁,口燥咽幹,便秘尿熱,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為熱毒熾盛證,當用苦寒清熱法,如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由於本類藥物性多寒涼,易傷脾胃,故應註意適可而止。

新生兒發熱不要使用退熱藥

新生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發育不夠完善,汗腺發育不良排汗散熱能力差,如果室溫過高,或保暖太過,容易使體溫上升,出現過熱。新生兒偶爾體溫稍高一點兒不一定是發熱。

新生兒如果出現發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不宜應用退熱藥,對發熱的新生兒應給以精心細致的護理:

1、父母應首先檢查嬰兒室的溫度,如果室內溫度高於25度應適當降低,同時減少嬰兒的衣服和包被以增加散熱,並要註意保持環境安靜、通風良好。新生兒高熱時千萬不可用厚被包裹,以免影響散熱,使體溫進一步升高。

2、保證充分的水分攝入,可給孩子多喂些溫白開水或葡萄糖水,以祛除體內毒素,防止脫水。

3、若體溫較高,超過39度,可采用物理降溫,可用溫濕毛巾擦浴、酒清擦浴降溫,以促進蒸發散熱。

如果孩子仍不能降溫,並且有咳嗽、呼吸困難、精神差、不吃奶及高熱驚厥等情況時,應及早送醫院,請醫生給予診治。

新生兒發熱應該如何及時退熱

由於寶寶大腦發育不完善,體溫調節中樞不健全,高熱是小兒急癥中最常見的癥狀。小兒高熱好發年齡為6個月至3歲,是臨床各種疾病的嚴重反應,護理治療不當會引起各種嚴重並發癥(如高熱驚厥等)。小兒高熱一般發作突然,來勢兇猛,父母容易手忙腳亂,同時也可能因為處理不恰當而加重或掩蓋病情,造成不良後果。所以,瞭解小兒高熱,並掌握正確的應急措施和得當的護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高熱可使大腦皮質過度興奮,由於嬰幼兒的大腦發育不完善,高熱的刺激更易導致寶寶驚厥。高熱驚厥在嬰幼兒中的發生率占4%-5%,常見於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

驚厥表現:寶寶驚跳、煩躁不安、精神恍惚、搖頭等先兆癥狀,但大多數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面色蒼白或發青,兩眼上翻或斜視,口吐白沫,面肌及四肢抽搐。發作時間短暫,僅數秒至數分鐘,較長者可達10-30分鐘以上。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者約半數在日後發生癲癇,故應迅速處理以減少後遺癥。

1.室內要保持安靜,經常通風換氣,但要避免穿堂風。保持室溫18℃-24℃、濕度50%-60%為宜。

2.註意皮膚和口腔衛生。發熱寶寶易患口腔炎,喂奶及飯後要用白開水漱口,保持口腔濕潤清潔。

3.讓寶寶安靜休息,多飲溫開水有助於補充水分、排除體內毒素和降溫。哺乳期寶寶應增加母乳喂養次數,同時補充一些富有營養、易消化的流質、半流質飲食和水果、蔬菜等食物,以保證寶寶營養、水分的需要,增強機體抵抗力。

4.降低體溫,在寶寶前額、手心、大腿根處放置冷毛巾,並經常更換;保持毛巾的溫度不要過高,或用熱水袋裝涼水或冰水,外用毛巾包裹後放置寶寶的枕部、頸部、大腿根處。

5.讓寶寶呼吸通暢,立即幫寶寶側身俯臥,頭稍後仰,下頦略向前突,不用枕頭。或去除枕頭,讓寶寶平臥,頭偏向一側。解開衣領,用軟佈或手帕包裹壓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間,防止咬傷舌頭。及時清除寶寶口、鼻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切忌在驚厥發作時給寶寶灌藥,否則有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險。

6.降溫後還應註意保暖,及時更換床單及衣物,出汗多的寶寶要及時將汗擦幹,保持幹燥清潔。

總結中醫退熱13偏方

1、辛溫發表

對於外感風寒而發熱者療效可靠,代表方:麻黃湯,荊防敗毒散

2、調和營衛

適用於外感中度發熱,療效很好,代表方:桂枝湯,多用於臨床發熱而用抗生素無效者。

3、清解少陽

此方和解退熱,應用范圍大,代表方:小柴胡湯,主藥為柴胡、黃芩、臨床用量宜大。量小作用較弱。

4、清氣分熱

適用氣分實熱證,代表方:白虎湯,方中知母、石膏均有良好的退熱作用,石膏配知母退熱作用持續,相得益彰。

5、通便瀉火

適用於陽明腑實證發熱,治以宣腑通便為主,代表方:如大承氣湯,主藥為大黃,可廣泛應用,也可加減配伍靈活應用。

6、溫陽散寒

臨床常用於有發熱而陽氣虛者,代表方:麻黃附子細辛湯。

7、祛暑化濕

用於暑熱季節感寒發涼,感冒無汗者療效可靠,代表方:黃連香薷飲。

8、養陰清熱

功能養陰清熱,添水以制火,適用於外感熱不退而陰虛者,代表方:青蒿鱉甲湯。

9、辛涼解表

有退熱與解毒作用,為治發熱之常用方法,又適宜於外感溫病初起,代表方為銀翹散。

10、清熱化濕

其退熱作用不明顯,但其治療對長期低熱及不明原因發熱常可取效。代表方:三仁湯。

11、滋潤腎陰

適用於外感後期,低熱不退,有腎陰虛癥狀者,或熱不退而津液已傷者,代表方:加減復脈湯。

12、益氣升陽

用於陰火上沖,中氣不足,長期低熱法,“取甘溫除大熱”之意,代表方:補中益氣湯。

13、活血化瘀

用於瘀熱互結之全身發熱,或局部發熱,取血活則熱自除之意,代表方:血府逐瘀湯。

夏天寶寶發燒最有效退熱方法

夏季寶寶容易發燒,父母決不可掉以輕心。由於天氣很熱,許多兒童常常是滿頭大汗、滿臉通紅,別以為都是暑熱造成的。隻要孩子不想吃飯、懶得動彈,就要懷疑是否發燒,用體溫計測一測,一旦發燒就應引起註意,及時查找原因。

臨床表明,夏季寶寶突然高燒應特別註意傳染病的發生,並及時上醫院診斷。

在39℃以下,傢裡就可以對付

不過,寶寶夏季發燒最常見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會出現打噴嚏、怕冷、咳嗽、頭痛等癥狀,如果熱度不高,在39℃以下,大多情況下在傢裡就可以對付。

一旦發現小兒發熱,隻要明確瞭屬外感發熱,就沒有必要頻繁地去醫院。

因為醫院病人集中,很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使病情加重。在傢中護理好發燒的孩子對疾病的康復既重要也十分必要。

其實,發熱是身體的一種防禦性反應,既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菌,又有利於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小兒發燒要多喝水排毒,一般情況下,體溫不超過38.5℃,以物理降溫為主,不必著急使用藥物退燒。

降溫的方法

●38.5℃以下不用退熱處理,解開衣服,褪去包被,用溫水給孩子擦身子散熱。高熱時(39℃以上)應在醫生指導下退熱。

●嬰幼兒體溫中樞神經未發育成熟,不能像成人一樣,一發燒就多穿衣捂汗使體溫下降。相反,越捂體溫越高,在捂熱較長時間後,患兒體溫可上升到41℃-43℃,容易弄出“捂熱綜合征”。

●切忌不可用酒精給小兒擦身,酒精易使血管擴張、血容量下降,引起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