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工作壓力大,常會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痔瘡疾病的發病率也是相當驚人的,不過很多人都分不清楚自己是不是換瞭痔瘡,不知道應該怎麼診斷痔瘡。生活中,大傢需要多瞭解一些痔瘡的診斷方法,以便於更好的發現痔瘡。據分析,常見的痔瘡的診斷方法為:

長瞭痔瘡有什麼樣的癥狀呢

常常會有關於治痔瘡的各種廣告鋪天蓋地的湧向我們,可見痔瘡對於大傢的困擾著實是很大,現代社會男性得痔瘡的概率越來越高,而女性群體也很容易出現痔瘡,那麼痔瘡的典型癥狀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跟隨專傢來瞭解下。

第一個比較常見的痔瘡的典型的癥狀就是排便時候大量的出血。通常因痔瘡而流出的血是是屬於鮮紅色,若顏色呈暗色,如朱紅色或排泄出塊狀,當事人必須提高警惕,務必做詳細的檢查。因為肛裂或憩室疾病也會導致排便出血,同時排便出血也是可能直腸癌的原因。因此40歲以上的人一旦出現這個癥狀,就必須做檢查,千萬不可輕視瞭這個問題的發生。其次,當大便時有肉塊外痔跑出體外。

第三個比較常見的典型癥狀就是肛門部位的疼痛,這隻是對於部分患者會出現的情況。一般上,患痔瘡是不會引起任何疼痛,唯一能解釋就是患痔瘡的同時,病者也出現肛裂的情況,或是痔瘡在體外凝結發腫。最後,肛門出現分泌物,這是因為外痔的原因,並且也會引起瘙癢或濕疹。

其實除瞭這些癥狀,痔瘡還有很多別的癥狀,這些都比較典型,一旦出現上述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按照醫囑進行有效的治療,痔瘡讓不少男人女人唉聲嘆氣。治療好痔瘡也能讓男人重新拾起昔日光彩,而痔瘡對生活的困擾也很讓人頭痛,所以抓緊治療很必要。

痔瘡的發病原因

肛墊下移18%

痔是由於肛管支持組織變性引起部分黏膜及黏膜下組織下移的結果,首次提出黏膜滑動學說,之後Parks和Thomson對此作瞭進一步發展,提出肛管黏膜下“墊子學說”,肛墊anal cushion是由擴張的靜脈,平滑肌以及膠原纖維和彈性結締組織組成,它能使肛管黏膜適應腸腔大小的變化,並對協助關閉肛門和維持肛門的自制起著重要作用,結締組織退行性改變,排便時用力過度均可使肛墊下移並引起痔的癥狀,肛墊一旦下垂必然導致痔靜脈回流阻礙,痔塊充血水腫,肛墊充血的程度除受肛管壓力如便秘,妊娠等因素的影響外,還與激素,生化因素及情緒有關。

血管增生15%

管黏膜下組織很厚,Bourgery將其比作“勃起組織網”erectile web,Henrich1980則將其稱為直腸海綿體,系由大量血管,平滑肌,彈力纖維和結締組織組成,它像一個環狀氣墊一樣,在括約肌收縮時協助關閉肛門,當其中的血管增生擴張而致異常肥大時,即可形成痔,但從組織形態學來看,血管增生學說尚缺乏足夠的證據。

肛門狹窄20%

肛管狹窄學說是由Brnes,Mile,Slack等提出的,他們認為括約肌不能充分松弛,通過增加腹壓促使排便,這樣可使痔靜脈充血進而發生內痔,並增加對肛墊的剪切力使其下移,采用擴肛療法的理論基礎就是肛門狹窄學說,盡管在臨床上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本學說並不能解釋痔發生的所有問題。

血管病變12%

已知靜脈擴張和靜脈血回流受阻是形成痔的原因,因此各種使靜脈內壓增高的因素如腹內壓增高,直立位或血管壁受損傷的因素均與痔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一發病原因

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以由多種因素引起,目前有下列學說:

1.靜脈曲張學說

本學說最初由Hippocrates提出,他註意到痔組織內充滿擴張的靜脈,因而認為痔是直腸肛管黏膜下靜脈曲張所致,這一學說由於提出得最早,一直處於正統的和重要的地位,支持這一學說的理論基礎是便秘和排便時用力屏氣,常出現痔與血便,長期以來一直被公認為是形成痔的重要原因,因為幹硬的糞便和用力屏氣可引起痔靜脈回流受阻而發生擴張,近來有許多學者研究證明,從初生嬰兒到健康成人,痔靜脈的擴張現象都是恒定存在的,屬於正常的組織結構,因此本學說尚不能解釋痔的本質。

2.肛墊壓力增高

肛管血管墊是位於肛管和直腸的一種組織墊,簡稱“肛墊”,系出生後就存在的解剖現象,肛墊由3部分組成:

①靜脈,或稱靜脈竇;

②結締組織;

③Treitz肌,該肌是指介於肛門襯墊和肛管內括約肌之間的平滑肌,它具有固定肛墊的作用,正常情況下,肛墊疏松地附著在肌肉壁上,排便後借其自身的纖維收縮作用,縮回肛管。

肛墊壓力測定顯示內痔患者的基礎壓明顯高於對照組,其基礎壓增高與血管墊壓力增高有關,其中括約肌活動增加可引起肛管壓力增高和內痔的形成,Sun1990提出內痔患者肛管內阻力的增加和痔本身的充血有關,而不一定伴有肛管肌肉張力的增加,這一觀點證明采用註射,套紮,電凝或手術切除以縮小血管塊的治療方法的正確性,而內括約肌切開或強力擴肛以減弱括約肌張力的方法值得探討,因為肛墊內壓力升高時正是用力作排便動作,其時括約肌呈放松而不是收縮狀態。

以上學說均不能完全解釋痔的發生,因此痔的發生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結果,也可能是痔在發生學上存在多源性。

二發病機制

1.病理

痔是突向直腸下端及肛管表面的有黏膜覆蓋的曲張靜脈團塊,突出部分又稱痔塊,其表面呈暗紅或紫紅色,由海綿狀組織與肛管括約肌緊密相連,其內部為彎曲的小動脈和曲張壁薄的靜脈叢,擴張的靜脈內常有血栓形成,有時可發現動靜脈瘺,局部見急慢性炎癥,內痔表面為柱狀上皮,外痔表面為鱗狀上皮。

2.分類

通常以齒狀線為界,將痔分為3類。

1內痔

位於齒狀線上方,表面為黏膜覆蓋,由痔內靜脈叢擴張而成,常見於直腸下端的左側,右前和右後3處,初起內痔突向腸腔,日久可逐漸突出肛門外,表現為便血和脫垂,根據內痔的臨床表現,又可將其分為非脫性內痔,內痔外脫和嵌頓痔,如內痔呈環狀脫出也稱為環痔。

2外痔

位於齒狀線下方,表面由皮膚覆蓋,由痔外靜脈叢形成,又可分血栓性外痔,結締組織外痔皮垂,靜脈曲張性外痔和炎性外痔。

3混合痔

在齒狀線附近,為皮膚黏膜交界組織覆蓋,由痔內靜脈和痔外靜脈叢之間彼此吻合相通的靜脈相成,有內痔和外痔2種特性。

做好痔瘡的自我診斷

大便時,如果大傢脫出的感覺,或者覺得疼痛以及分泌物增加的話,就要註意觀察自己是否得瞭痔瘡。內痔早期的癥狀主要是大便時出血,血量較多,有時點滴而下,血量有時如泉噴射,沒有疼痛或其他不適。日久可以引起貧血,感到頭昏、氣短、乏力。內痔到中期,大便後就會有痔核脫出肛門外。

一般情況下,大便結束後,脫出的現象也會結束,大傢要註意不要忽視這種現象。內痔發展到晚期大便後痔核脫出不能回到肛門內,需要用手推回,或經過休息後才能回去。嚴重時咳嗽、用力、工作或勞動時都會脫出肛門外,經常因分泌物增加,感到肛門濕潤不適,內褲污染。如果因衣服的摩擦感染發炎,就會腫痛起來,送不回肛內甚至出現壞死,這叫做內痔嵌頓。中期到晚期的痔一般因痔表面逐漸纖維化,出血量減少,而以脫出為主。

對於痔瘡的診斷,大傢要重視。一旦發現瞭痔瘡疾病,就要重視治療。生活中,大傢千萬要註意,不能對痔瘡的癥狀視而不見,否則等病情嚴重,就會令自己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也對治療造成瞭很大的難度。希望上面的分析能夠幫助到大傢。

痔瘡的飲食禁忌原則

患有痔瘡者,宜吃以下食物。

蛤蜊

性寒,味咸。《本草求原》中說:“蛤蜊治五痔。”蛤蜊肉能潤五臟,軟堅散腫。痔瘡患者宜用蛤蜊肉經常煮食。

螺螄

性寒,味甘,能清熱、利水,治療痔瘡。古代《日用本草》中記載:“螺螄解熱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瘡腫。”《本草綱目》亦雲:“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治脫肛、痔漏。”《玉楸藥解》中還說:“螺螄清金利水,泄濕除熱,治脫肛、痔瘺。”患有痔瘡的人,適宜常吃螺螄。

蚌肉

性寒,味甘咸,有清熱、滋陰、解毒的作用,適宜濕熱痔瘡者煮食或煨湯服。《日華子本草》中記載,蚌肉“……除煩解熱毒,……並痔瘺、血崩、帶下。”

泥鰍

補中氣,祛濕邪,既營養,又療痔,久痔體虛、氣虛脫肛者宜常食之。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認為,泥鰍肉“暖中益氣,解毒收痔。”民間有用鰍魚同米粉煮羹食用,治療痔瘡脫垂,可起到“調中收痔”的效果。

鰻鱺

俗稱白鱔。性平,味甘,能補虛羸、祛風濕,對體弱氣虛痔瘡患者,最為適宜。早在《別錄》中即載:“鰻鱺魚主五痔瘡瘺。”唐代著名食醫孟詵還說:“鰻鱺熏痔,患諸瘡瘺及癧瘍風,長食之甚驗。”在孟詵的《食醫心鏡》中有一方:“治五痔瘺瘡,殺蟲:鰻鱺一頭,治如食法,切作片炙,著椒、鹽、醬調和食之。”鰻鱺魚的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營養滋補價值極高,它的補虛療痔功效為歷代醫傢稱贊。如明代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中說:“五痔瘡瘺人常食之,有大益也。”明•倪朱謨亦認為:“癧瘍瘺痔人常食之,漸漸獲效。”

烏鱧

俗稱烏魚、黑魚、鱧魚。性寒,味甘,有補脾、利水的作用,能療痔瘡。《別錄》中早已說它“療五痔。”《外臺秘要》中亦載:“治腸痔,每大便常有血:鱧魚膾、薑、齏食之。”

黃鱔

能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亦可療痔瘺。《便民食療》中說:“治內痔出血:鱔魚煮食。”《食用中藥與便方》亦載:“內痔出血,氣虛脫肛,黃鱔煮羹食之,有補氣固脫之功。”

豬大腸

適宜痔瘡出血脫肛者食用。古代治療痔瘡的效方,也常用到豬大腸。如《奇效良方》中的豬臟丸,“治痔瘺下血”,就是用豬大腸同槐花煮爛搗和後為丸。《本草蒙筌》中的連殼丸,“治內痔”,也是用豬大腸同黃連、枳殼、糯米做成丸藥內服。

狗肉

為溫補性食品,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本經逢原》中說:“犬肉,下元虛人,食之最宜,痔漏人歲久不愈,日食自瘥。”《世醫得效方》中還介紹:“治痔漏:熟狗肉蘸藍汁,空心食。”凡患有痔瘡之人,宜常食之。

蝟肉

甘平無毒,久患痔瘡者食之尤宜。《本草拾遺》中即有記載:“蝟肉,食之主瘺。”《中藥大辭典》也說:“治痔瘺。”

野豬肉

性平,味甘咸,不僅能補虛弱羸瘦,又能療痔瘡出血,對患有慢性痔瘡出血者最宜。唐代食療醫傢孟詵在其《食醫心鏡》中介紹:“治久痔,下血不止,肛邊痛:野豬肉二斤,切,著五味炙,空心食,作羹亦得。”

柿餅

性寒,味甘澀,能清熱、潤肺、澀腸、止血,尤其適宜痔瘡出血者食用。《本草綱目》記載:“白柿治痔漏下血。”對痔瘡出血,或肛門裂出血,大便幹結者,民間習慣用柿餅適量,蒸熟後,每次吃飯時吃1個,或加水煮爛當點心吃,1日2次。柿霜對痔瘡患者亦有益。《本草求真》中也有記載,說:“柿霜治腸風痔漏。”故痔瘡出血吃柿霜也頗適宜。

香蕉

性寒,味甘,有清熱、潤腸、解毒的作用,尤其是對痔瘡患者大便幹結或便後出血時最為適宜。《嶺南采藥錄》中說:“治痔及便後血:香蕉二個,不去皮,燉熟,連皮食之。”對痔瘡出血,大便幹結者,最常用有效也是最方便的辦法是:每日早晨空腹吃香蕉1~2個。

無花果

性平,味甘,能健胃清腸、消腫解毒,對肛腸疾病患者,如便秘、腸炎、痢疾、痔瘡等,均有效益。《本草綱目》早就說過:無花果“治五痔。”《福建中草藥》還介紹:“治痔瘡,脫肛,大便秘結:鮮無花果生吃。或幹果十個,豬大腸一段,水煎服。”

榧子

又稱香榧。有潤肺滑腸、通便化痔、殺蟲消積的作用。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別錄》中就記載:“主五痔。”對此,《本草經疏》還解釋說:“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還認為,痔瘡患者“每日嚼食香榧7粒,有養身治病之功。”

韭菜

有行氣、散血的作用。現代認為韭菜裡含粗纖維較多,而且比較堅韌,不易被胃腸消化吸收,能增加大便體積,促進大腸蠕動,防止大便秘結,故對痔瘡便秘者有益。

茄子

性涼,味甘,有清熱、活血、止痛、消腫的作用。《滇南本草》中記載:“茄子散血,消腫寬腸,燒灰米湯飲,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聖濟總錄》中還曾介紹“茄子酒”,用以“治久患腸風瀉血”。所謂“腸風下血及血痔”,相當於痔瘡出血之人,故患有痔瘡者,食之亦宜。

蕹菜

又稱空心菜、空筒菜。性寒、味甘,有治療便秘、便血、痔瘡的作用。《陸川本草》中說過:“治腸胃熱,大便結。”《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中還介紹:“治翻肛痔:空筒菜1千克,水1千克,煮爛去渣濾過,加白糖200克,同煎如飴糖狀。每次服150克,1日服2次,早晚服,未愈再服。”所以,蕹菜對痔瘡病人大便經常幹結者,最為適宜。

菠菜

性涼,味甘,有養血、止血、潤燥、滑腸、通便的作用。據《本草求真》記載:“菠菜,何書皆言能利腸胃,蓋因滑則通竅,菠菜質滑而利,凡人久病大便不通,及痔漏關塞之人,咸宜用之。”《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菠菜,開胸膈,通腸胃,潤燥活血,大便澀滯及患痔人宜食之。”

馬蘭頭

性涼,能清熱、涼血。《本草正義》中說:“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本草綱目》亦記載:“近人用治痔漏雲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幹者,不用鹽、醋,白水煮食,並飲其汁。”尤其是痔瘡發作出血時,食之最宜。

金針菜

性涼,能利濕熱,痔瘡便血者宜食之。福建民間常用以治內痔出血:取金針菜50克,水煎,加紅糖適量,早飯前1小時服,連續3~4天。

絲瓜

性涼,味甘,能清熱、涼血,適宜痔瘡出血者食用。《本草綱目》中說:“煮食除熱利腸,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尤其是濕熱下註,或血分有熱的痔瘡患者,最為適宜。

黑木耳

性平,味甘,善能涼血止血,有治療血痢、便血、痔瘡的作用。《本草綱目》載黑木耳治痔。《藥性切用》認為,黑木耳能“潤燥利腸”。清代食療名醫王孟英還說;“黑木耳補氣耐饑,活血,治跌撲傷。凡崩淋血痢,痔患腸風,常食可瘳。”尤其是體虛久痔者,常吃尤宜。

石耳

主產江西廬山。性平,味甘。《粵志》中說:“石耳味甘腴,性平無毒,多食飫人,能潤肌童顏,在木耳、地耳之上。”它有養陰、清熱、止血的功效,大便出血,痔漏脫肛之人宜食之。《醫林纂要》中就有記載:“石耳治腸風痔瘺,行水解熱毒。”每次可用石耳30~50克,瘦豬肉150克,加鹽少許,隔水蒸熟。上午蒸1次,喝其湯;下午蒸1次,全吃盡。

槐花

槐樹的花朵或花蕾可供食用,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也是中醫最常用的治療痔瘡藥物。《醫學啟源》中說:“槐花涼大腸熱。”《日華子本草》稱它“治五痔”。《本草正》亦雲:“槐花涼大腸,治痔漏。”古代治痔驗方,每每用之。尤其是對痔瘡發作期,濕熱下註,疼痛出血時,更為適宜。

胖大海

性涼,味甘淡,有清熱、潤肺、利咽、解毒的作用,痔瘡便血者宜用胖大海泡茶頻飲。《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胖大海“治痔瘡漏管。”《醫界春秋》中還曾介紹:“治大便出血:胖大海數枚,開水泡發,去核,加冰糖調服。”

何首烏

有補肝、益腎、養血、祛風的功效。《江西草藥》認為首烏還能“通便,解瘡毒。”首烏療痔,自古有之。《何首烏錄》中說過:“主五痔,益氣力。”《開寶本草》亦雲:“主瘰癧,消癰腫,療五痔。”《聖惠方》中介紹治痔一法:“治大腸風毒,瀉血不止:何首烏二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粥飲調下一錢。”對於體虛久痔患者,常用何首烏粉調服,最為適宜。

麒麟菜

俗稱雞腳菜,產於我國臺灣省及廣東、海南沿海的淺海珊瑚礁間,夏秋采收。性平,味咸微苦。《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介紹:痔瘡便結:麒麟菜、石花菜等量,水煮成凍膠,加白糖適量,空腹時食用。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麒麟菜消痰,能化一切痰結,痞積,痔毒。”《養生經驗補遺》中還介紹:“治辛苦勞碌之人,或嗜酒多欲,忽生外痔:麒麟菜洗去灰一兩,用天泉水煮烊,和白糖五錢食之。”

水獺肝

性平,味甘咸,有養陰止血的作用。元代食醫忽思慧在其《飲膳正要》中記載:“獺肝治腸風下血。”實際上就是痔瘡出血癥。《肘後方》中亦雲:“治腸痔大便常有血:燒獺肝服一錢七。”凡患有痔瘡,無論內痔外痔,見有痔瘡便血之時,皆宜食之。

鯽魚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說:“鯽魚甘平,開胃,調氣,消痔。”又說:“痔血,鯽魚常作羹食。”《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亦介紹:腸風下血:大鯽魚1條,去腸留鱗,五倍子、明礬各6克研末,填入魚腹,黃泥封固燒存性,研末服,黃酒送下,每日3次,每次3克。

魚鰾

又稱魚膠,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消腫、散瘀、止血。《本經逢原》中曾介紹:魚膠適量,炒黃研末,砂糖凋服,每日3~5克,“治痔最良,經久痔自枯落。”所以,久患痔瘡者,常食尤宜。

羊桃

或稱陽桃、楊桃。性寒,味酸甜,有清熱涼血作用,這對痔瘡腫痛出血之人有益。《食物中藥與便方》中曾介紹:“痔腫出血:鮮陽桃,切碎搗爛,以涼開水沖服,1日2~3次,每次2~3個。”

蕺菜

又稱魚腥草。性寒,能清熱解毒。《滇南本草》中說它“治大腸熱毒,療痔瘡”,《本草綱目》中也有“散熱毒癰腫,瘡痔脫肛”的記載。由此可見,痔瘡患者食之頗宜。

此外,痔瘡患者還宜食用蜂蜜、芝麻、胡桃、柏子仁、山藥、木耳菜、番薯、藕、胡蘿卜、黃瓜、冬瓜、莧菜、芹菜、百合、荸薺、柿子、柿霜、海參、田螺、南瓜子、梨子、蘋果、草莓、獼猴桃、白木耳、牛奶、豆漿、燕窩、西洋參等。

治療痔瘡的小偏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在飲食結構上不合理。過度的吃刺激性的食物,過度飲酒。導致痔瘡患者的人數逐年升高。痔瘡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很多人藥物治療失敗後,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有一定的危險性,而且對人體也有創傷,下邊介紹治療痔瘡的偏方:

偏方一

黑木耳5克,柿餅30克,將黑木耳泡發,柿餅切塊,同加水煮爛,每日1~2次,有益氣滋陰、祛瘀止血功效,適用於痔瘡出血。

偏方二

鮮荸薺500克,紅糖90克,加水適量,煮沸1小時,飲湯,吃荸薺,每日一次,有清熱養陰的功效,適用於內痔。

偏方三

黃鱔100克,去內臟切段,加調料水煮,食肉飲湯,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之功效,適用於腸風下血。

偏方四

蕹菜2000克,蜂蜜250克,將蕹菜洗凈,切碎,搗汁,放鍋內,先以武火,後以文火加熱煎煮濃縮,至較稠時加入蜂蜜,再煎至稠黏時停火,待冷裝瓶備用,每次以沸水沖化飲用1湯匙,每日兩次,有清熱解毒、利尿、止血功效,適用於外痔。

以上是治療痔瘡的四個小偏方,患者可以試一試,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方法。對於痔瘡患者來說,關健還要註意日常的飲食調節,盡量多吃一些清淡的,而且不能老坐著,適當做一些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衛生習慣對痔瘡的恢復也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