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息肉是肛腸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對身體的危害很嚴重,給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帶來影響。直腸息肉蒂較長時多可脫出肛外.直腸息肉脫出有時僅露肛口,有時連同部分蒂部脫出肛外.如直腸息肉較大,脫出後須手托還納,偶可嵌頓於肛外.高位直腸息肉常不能脫出.腺瘤性息肉呈圓形,表面粘膜淡紅且有光澤.絨毛乳頭狀腺瘤為分葉狀,形似菜花,軟如海綿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長色紅.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狀隆起結節.

直腸息肉怎麼引起

直腸息肉是直腸良性腫瘤的一種,是直腸內有粘膜覆蓋的腫物,呈小的結節狀粘膜隆起或為大的帶蒂的腫物,一般為單個,少數為多個,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腸或累及結腸者謂之息肉病。息肉源於炎癥的稱炎性息肉;粘膜呈增生性改變的無蒂結節稱增生性息肉;由腸上皮生長的有腺瘤性息肉,絨毛乳頭狀腺瘤息肉,此類息肉容易惡變。

1、管狀腺瘤

最為常見,多數是單個,有蒂,直徑一般在1cm以下,在腸黏膜表面隆起如米粒或黃豆大,表面光滑或呈細顆粒,顏色接近正常黏膜,質軟;大腺瘤如櫻桃或草莓,表面有淺溝或分葉狀,色暗紅,很少癌變。鏡下形態可有不同程度改變,輕者為輕度腺體增多,上皮細胞無異常,重者不僅腺體明顯增生,上皮細胞的形態及染色也呈不典型改變,核分裂增多,進一步發展出現腺體細胞多形性,間質浸潤,即被認為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變。

2、絨毛狀腺瘤

又稱乳頭狀腺瘤,呈絨毛狀、菜花狀突出於黏膜表面,病變范圍限於黏膜層,瘤體質地柔軟,廣基無蒂,體積較管狀腺瘤大,鏡下絨毛狀突起呈分支狀,形成一個細長乳頭狀花冠腫物。多見於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約90%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下段,易癌變。

3、幼年性息肉

又稱先天性息肉,屬錯構瘤性息肉,主要發生在10歲以下兒童,有70%~80%發生在直腸,多為單發,小於1cm,青春期後有自然消失傾向。

4、炎性息肉假性息肉

發生在大腸炎性疾病的再生與修復階段,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腸結核、血吸蟲病等。常為多發,無蒂、體積較小,直徑很少超過5mm,是其特征,顏色多較淺。有的亦可以有蒂,病程較長時可增大至幾厘米。鏡下見腺體變長伴有腺腔內反折,形成鋸齒樣外觀。核分裂活性增加僅僅見於基底部,上皮細胞具有不明顯的位於基底的細胞核、胞漿豐富,充滿黏液。表面上皮下的基底膜增厚,表面上皮呈微乳頭外觀。增生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多發生在直腸,多在40歲以後發病,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加。

5、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是一種常染色體顯形遺傳性疾病,大腸內佈滿息肉狀腺瘤,大小不等,可有蒂或無蒂,具有很高的癌變傾向,多在12歲以後發生。

... ...

直腸息肉術後如何保健

直腸息肉疾病的出現給病人們帶去瞭諸多的痛苦,影響到瞭他們的日常作息,因此,很多人患病之後,都會選擇去醫院進行手術治療。不過,就算做瞭手術,也是有機會復發的,因此,做好手術之後的護理保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註意飲食衛生。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農作物,傢禽魚蛋,發黴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綠色有機食品,要防止病從口入。也不要過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堿量高的堿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其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極易導致酸性體質,因此,患者術後還要戒煙限酒。

第三,保持良好的心態。專傢表示,直腸息肉患者的術後保健要點之一就是要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

第四,加強體育鍛煉。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增強體質,多在陽光下運動,多出汗可將體內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避免形成酸性體質這也是直腸息肉患者的術後保健要點之一。

第五,生活要規律。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生活無規律,都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患腸息肉。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弱堿性體質,使細胞增生、突變疾病遠離自己。

通過上文的闡述,相信大傢對“直腸息肉術後如何保健”都有瞭全新的認識瞭吧。在這裡專傢提醒大傢:得瞭直腸息肉疾病之後,不要以為做瞭手術就萬事大吉瞭,要是在手術之後沒有做好對應的護理保健措施,疾病還是會再次找上門的。

直腸息肉患者的飲食禁忌

直腸息肉雖然是一種良性的腫瘤,但是它也是會惡化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多加註意這樣的疾病,下面我們先給大傢介紹一下直腸息肉的飲食禁忌,隻有控制好飲食瞭,才可以控制直腸息肉的病情,大傢瞭解一下。

一、直腸息肉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1、 高熱能、高蛋白質以補償長期腹瀉而導致的營養消耗,可根據病人消化吸收耐受情況循序漸進地提高供給量。一般熱能按每日每公斤體重40千卡供給。蛋白質每日每公斤體重1.5克,其中優質蛋白占50%為好??

2、維生素無機鹽要充足,以補償腹瀉引起的營養丟失。

3.、少食多餐:為減輕腸道負擔,以少食多餐方式補充營養攝入量。

二、直腸息肉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宜吃酸、辣、辛等刺激性食物。

2.少吃油膩食物,多吃含纖維素的水果、蔬菜等。

3. 限制脂肪和膳食纖維:腹瀉常伴有脂肪吸收不良,嚴重者伴有脂肪瀉。因此膳食脂肪量要限制,應采用少油的食物和少油的烹調方法。對伴有脂肪瀉者,可采用中鏈脂肪酸油脂。避免食用含刺激性和纖維高的食物,如辛辣食物、白薯、蘿卜、芹菜、生蔬菜、水果以及帶刺激性的蔥、薑、蒜和粗雜糧、幹豆類等。

所以患有直腸息肉的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飲食,就算不能通過飲食來治療疾病,也不要因為自己飲食的不當是的疾病加重,這就是最好的瞭。還有大傢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要小看飲食對我們身體的影響。

... ...

得瞭直腸息肉會有什麼危害

得瞭直腸息肉會有什麼危害,直腸息肉肛腸科常見疾病,直腸息肉是指發生在直腸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為糞便刺激形成的,會出現脫垂、便血等明顯癥狀,下面看下得瞭直腸息肉會有什麼危害:

得瞭直腸息肉會有什麼危害

腸息肉危害有哪些?腸息肉危害大不?腸息肉危害怎樣瞭解?腸息肉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癥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後果。但由於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籠統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習慣采用。直腸是息肉常見的所在,更由於易於發現和處理,因而受人重視。

凡是大腸黏膜上任何向腸腔突起的贅生物,無論其大小、形狀和組織學類型如何,臨床均統稱為“息肉”或“多發性息肉”,也稱“息肉病”屬於腫瘤的范疇,部分為類癌;介於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癌]之間。病理檢查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混合型)腺瘤、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粘膜受長期炎癥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臨床上息肉可為單個多個,以大腸息肉多見且癥狀較明顯。

二,【腸息肉的發病原因】

由於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變化,引起體質酸化,酸性體質損壞身體的末梢神經,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導致炎癥,加上其他慢性刺激,發生腸息肉。

不良生活習慣,生活不規律,導致體液酸化,引起腸道細胞突變,增生等。

三,【腸息肉的臨床表現是什麼】

本病由於病理性質的類型不同,而臨床表現或有差異,但主要以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為常見癥狀。

大腸腺瘤常無任何自覺癥狀,而是在結腸鏡檢查或x線鋇劑灌腸時偶然發現。大便帶血或粘液血便是其多見癥狀,每次排便均見,並不與糞便混合,或在糞便表面;血色鮮紅,量不多,夾有粘液,有時忽然大量出血;長時期慢性失血可導致貧血。位於直腸的較大腺瘤可以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或肛門有下墜感,很低的腺瘤大便時可脫出肛外。在個別情況,結腸腺瘤有可能引起腸套疊、腹絞痛。

兒童型息肉以便血、腹瀉、息肉脫出或腹痛、貧血等癥多見,有時還可並發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臟病等;其血便色澤鮮紅,附於糞便表面,不相混雜,出血量一般不大,甚似內痔出血。

傢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無癥狀,出現癥狀的年齡平均約20歲左右;其臨床表現亦主要是大便帶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時可見大小息肉脫至肛門。此外,患者還可有不同程序的腹部不適,以及疲乏、無力、消瘦等全身癥狀。

四,腸息肉的診斷(1)傢族性結腸息肉病:

①多有傢族遺傳史,青少年發病較多。

②可無癥狀,或出現腹痛、腹瀉、血便或粘液血便、貧血、低蛋白血癥、低血鉀、腸梗阻等。

③結腸鏡檢查,息肉形態多樣,球形、梨形或有分葉,單個或多個,多有蒂,表面光滑或有糜爛滲血,病理活檢可以確診。

④x線鋇劑檢查可見充盈缺損凡是大腸黏膜上任何向腸腔突起的贅生物,無論其大小、形狀和組織學類型如何,臨床均統稱為“息肉”或“多發性息肉”,也稱“息肉病”。病理檢查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混合型)腺瘤等。特別提示,大腸癌的發病因素多而復雜,大腸腺瘤和多發性腺瘤與大腸癌的發病極為密切,是大腸癌最重要的癌前病變。傢族性多發性息肉如不適時治療,最終將100%發生癌變。因此,一旦發現多發性腸息肉,一定要盡快到醫院進行合理的手術治療

直腸息肉是否都要切除?

隨著電子腸鏡的日益推廣,常常能在腸鏡檢查中發現腸息肉患者。大部分病人或其傢屬聽到腸息肉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是不是要開刀”?

在決定是否要開刀之前,讓我們先瞭解腸息肉究竟是什麼“東東”。腸息肉是指腸黏膜局限性隆起的病變,一般來說,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它可小至芝麻、綠豆,也可大至核桃。數量可從1個至數百上千個不等。從形狀上來說,有帶蒂息肉、亞蒂息肉、扁平息肉之分。腸息肉按照其病理性質,可分為新生物性、炎癥性、錯構瘤性、增生性等5類,其中新生物性,即腫瘤性,主要指腸道腺瘤,是腸息肉中最常見的,占70%-80%左右,對身體的危害也最大,因為它有癌變可能(據統計單發腸腺瘤癌變率是5%左右)。

發現腸息肉是否都要切除?

腸息肉大部分是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隻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若是惡性,危害自不必說;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即使是炎癥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癥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

腸息肉切除手術參考費用

直腸良性腫物切除術:1000/次。

經內鏡直腸良性腫物切除術:920/次(激光、套紮法分別加收200元)。

切除息肉一定要開刀嗎?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

近幾十年,隨著纖維內鏡、特別是電子內鏡的問世,內鏡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內鏡下治療技術發展得最快,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其適應癥有:

(1)各種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徑小於2cm無蒂息肉和腺瘤;

(3)多發性腺瘤和息肉,分佈分散,數目較少。

可以說,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瞭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刀,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勢。美國bernard曾報道剖腹手術後,病人恢復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內鏡下切除息肉,恢復正常生活平均僅需2天,且費用也僅是開刀的1/3。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對身體損傷小、痛苦少,對年老體弱或嬰幼兒均適用,因此該方法現已廣泛普及。

腸鏡能否辨明息肉的性質?

內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包括炎癥性、腺瘤性息肉。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研究顯示,直徑小於1cm的息肉惡變約1%,大於2cm的腺瘤46%是惡性的,1~2cm之間的腺瘤僅10%惡變。另外,借助色素內鏡與放大內鏡等技術,根據息肉表面的腺管開口類型,可對病變的類型與性質作出初步的判斷。當然,內鏡下隻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病理結果才是息肉診斷的“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