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疾病,病人常因關節疼痛、活動減少、常年服藥等因素影響食欲與消化功能。而食物又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營養及能量的主要來源。飲食、營養調養對人們的生活十分重要,適當、合理的飲食不僅可以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而且可以輔助藥物,達到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效果。

類風濕關節炎吃什麼好

類風濕關節炎食療方(僅供參考,具體需要詢問醫生)

1、辣椒豬肉湯

瘦豬肉100克,辣椒根90克。將瘦豬肉洗凈,切塊,辣椒根水洗後用紗佈包好,封口。再把豬肉、辣椒根、蔥段、薑片、花椒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改用文火燉煮半小時至肉爛,去辣椒根,吃肉飲湯,每日1劑。本方具有溫經散寒、祛濕止痛的功能,適用於關節疼痛較劇者。熱痹忌服。

2、桂漿粥

肉桂1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將肉桂研成細末,粳米洗凈,常法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肉桂末、紅糖,再煮沸1-2次即成。趁熱空腹吃下,每日1劑,3mdash;5日為1個療程,有效再服1-2個療程。本方具有溫經散寒,暖胃止痛的作用,適用於寒痹。熱證及陰虛火旺者禁用。

3、獨活當歸酒

獨活、杜仲、當歸、川芎、熟地黃、丹參各30克,白酒1000毫升。先將上述6種藥物研細,分別用紗佈包好,放入白酒中,加蓋密封,放火旁煨24小時,候冷即可,不拘時飲之。本方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適用於肝腎虧虛,風濕痹痛者。關節炎早期及熱痹者禁服。

4、黃花菜根酒

黃花菜根、黃酒各50克,將黃花菜根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沖黃酒內服。每日2次,連服數天。本方具有清熱通絡的作用,適用於熱痹、關節紅腫疼痛明顯者。關節無紅熱者忌服。

5、茄根酒

茄子根(或白茄根)90克,白酒500毫升,將茄子根洗凈,切碎,用白紗佈包好,封口,再將茄子根放入白酒中浸泡3日,啟封即可飲用。每次飲15毫升,每日2-3次,連服7-10日。本方具有清熱祛風,除濕通絡的作用,適用於熱痹、關節紅腫熱痛、口渴、便幹、發熱等癥。關節無紅熱者忌服。

溫馨提示:飲食調整隻是一種輔助性的治療方式,單靠飲食療法並不能使類風濕性關節炎治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一定要搭配藥物療法、物理療法、運動療法等方式,才能使所有的關節疼痛消失;另外,因為每個人的全身營養狀態及合並癥皆有所不同,並不是相同的食譜對所有的人都是適當的。

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呈爭驟者的病程進展較短促,一次發作後可數月或數年暫無癥狀,靜止若幹時後再反復發作。約10%~20%的病人每次發作後緩解是完全性的。每經過一次發作病變關節變得更為僵硬而不靈活,最終使關節固定在異常位置,形成畸形。到目前為止,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原因還沒有徹底明確,所以,還缺乏明確的預防措施。

以下是根據國內外有關文獻及醫生的臨床經驗,提出的一些預防措施: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或生產勞動,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凡是能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就強,很少患病,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內經》說過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是這個道理。

2、避免受風、受潮、受寒

大部分患者發病前或疾病復發前都有受涼、受潮等病史,提出瞭這些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春季雨水較多,是“百病好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註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不要貪涼、空調不能直吹、不要暴飲冷飲等,秋冬季節要防止受風寒侵襲,註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註意勞逸結合

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過於疲勞,人的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容易引發一些疾病。

4、保持精神愉快

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精神活動狀態有密切的關系。保持精神愉快也是預防類風濕關節炎的一個方面,遇事要註意不可過於激動或長期悶悶不樂。要善於節制不良情緒,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心胸開闊,生活愉快,進而使身體健康,要記住“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實驗研究表明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可能是誘發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因素之一,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瞭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溫馨提示:本病與預後不良有關的一些表現為:①典型的病變(對稱性多關節炎,伴有皮下結節和類風濕因子的高滴度);②病情持續活動一年以上者;③30歲以下的發病者;④具有關節外類風濕性病變表現者。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得瞭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關節會經常出現疼痛的感覺,嚴重的時候,患者將無法動彈,這樣一來,就嚴重的影響到瞭患者的日常生活。那麼,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1、止痛西藥治療:

隻能止痛,不能治痛,長期服用易產生依賴性和毒副作用,關節炎患者剛開始的時候都會使用這種方法治療關節炎,但是這種方法治療關節炎度對人體的腎臟影響太大;不建議使用這種方法治療關節炎。

2、中藥治療方法:

中醫對於關節炎病理病機的認識已經有幾千年之久,治療經驗豐富,“ 鎮骨驅風貼”充分吸取歷代中醫大傢用藥之經驗,針對關節炎外在病邪、內在體虛同時治療,以取得標本兼治之效果。鎮骨驅風貼運用一系列具有補益功效、扶正固本的中藥材通過中藥歸經理論可實現調理機體陰陽平衡、調養肝腎功能等效果,補益機體正氣,改善體質,因而從根本上解除病機。

3、物理療法:

可選用熱療、中藥熏洗、蠟療、超聲波、離子導入等治療,能緩解疼痛和伴發的肌肉痙攣,有助維持及恢復關節功能。但某些療法極易對人體產生副作用。氣候變化如關節受寒可使癥狀加重,因此老人到瞭秋冬季,要特別註意關節保暖防寒,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如太極拳、慢跑、各種體操等。

4、封閉療法:

俗稱“打封閉針”,就是直接把藥物註射到椎管內或神經根周圍,局部麻醉以達到止痛效果。封閉藥效過後癥狀馬上又恢復。

5、手術治療:

多在晚期出現關節攣縮、畸形、毀損時選用,臨床多根據每個患者的期望值、年齡、全身狀況、經濟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進行選擇。手術療法風險較高、創傷較大,由於關節炎患者多為中老年人,體質偏弱,因此手術療法應慎用。

以上就是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希望患者朋友瞭解這些方法之後,能夠積極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千萬不要耽誤瞭治療,不然的話,病情就會加重,也給治療增加瞭困難,最後,祝願所有的患者能夠早日康復。

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原因有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而這個病多發於中老年人群,一旦得瞭這個病,老年人將會出現關節腫痛的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而類風濕性關節是比較難治的,要想徹底地治愈,就要瞭解一下它的發病原因。

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原因有什麼

1、遺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有明顯的傢族遺傳傾向。

2、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還有其他因素。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種族、體質、精神緊張、天氣變冷、潮濕等諸多因素有關。

3、感染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有些學者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內分離出鏈球菌,且一些病人常有發熱、白細胞增多、血沉加快、局部淋巴結增大,故認為可能與細菌感染有關。但使用大量抗生素卻不能控制發病,僅用感染尚不能完全解釋清楚。

4、自身免疫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在一些誘因引導下,體內的一些免疫球蛋白沉積在滑膜等結締組織內,形成免疫復合物,其後會在體內補體的幫助下,形成瞭類風濕性關節炎細胞,繼而會釋放一些蛋白酶,產生致炎因素,使關節軟骨、肌腱、韌帶和滑膜出現炎性損傷。

遺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的發病原因,有很多患者都是因為傢族遺傳而得的這個病。還有就是跟患者的體質,精神因素,天氣因素有關系,還有一部分患者的類風濕性關節是因為感染導致的,在治療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原因,然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有什麼癥狀表現

類風濕關節炎就是人們生活中常說的類風濕,對於患者的身體傷害特別的大,如果不能夠及時治療的話,還容易導致患者的關節喪失活動能力。所以大傢要對癥治療,下面我們瞭解下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1)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①晨僵現象與關節僵硬:所有類風濕病人都有這種表現,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其特點是於早晨或睡醒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即覺緩解或消失。晨僵現象表明類風濕病變在活動,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變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為三度:a.輕度晨僵:起床活動1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b.中度晨僵:起床後活動1~6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c. 重度晨僵:起床後6小時以上,晨僵緩解或消失,或終日晨僵。

②關節腫脹或疼痛:這也是幾乎所有類風濕病人的必備癥狀。絕大多數病人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癥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病人的典型癥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疼,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病人就用手擋起來保護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臨床上要註意有無自發痛與活動痛。自發痛即關節不活動時或在安靜自然位置狀態下也痛,有時甚至從睡眠中疼醒,這表明病變發展較快或急,且較嚴重;活動痛即當活動關節時才覺疼痛,這表明關節炎癥比較輕或趨於緩解。

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病人常“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病人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裡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檢查時可見關節腫脹,局部多半不紅,呈皮膚本色;也有發紅或微紫的,這多見於小兒的足fda3或手指關節腫脹時。關節觸之發熱,觸疼或明顯壓疼。關節積液時有明顯的波動感,尤以膝關節明顯。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而肩髖關節腫脹卻不易查出。

③受累關節:類風濕病可累及人體全身187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fda3、踝、腕、肘、膝、髖、顳頜、胸肋、頸和肩。有人統計,約有30%的病人首起發病的是指關節;26%的病人首起發病的是膝關節;10%的病人首起發病的是腕關節。類風濕起病時多為1~3個關節,以後受累關節的數目絕大多數病人為4~10個以上關節。據記載,類風濕極少侵犯遠端指、趾關節。

④關節炎轉移:即關節炎從一個關節發展到另一個關節,有以下三個特點:a.遊走性:早期關節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3天,很少超過1周。一旦關節出現腫脹後,則腫脹在這個關節上持續的時間較長,首先發病後的第一個關節腫脹多半持續3個月至一年以上,這一點是區別其他關節炎的重要特征。第一個關節腫脹發病後,多半經1~3個月才能轉移到另一個或另一對關節,即關節腫脹的遊走間隔期在1個月以上,這是區別於其他關節炎的另一重要特點。此後,關節腫痛象“接力賽”一樣,這個腫痛還未消失,另一個或幾個關節又開始發生腫痛;b.對稱性:關節炎的遊走(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關節痛很少是非對稱的。單關節炎少見;c.相互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個關節之後,該(第一個)關節的腫痛較快(1~3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

⑤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的關節炎癥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捻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癥。有的關節炎癥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⑥關節功能與活動受限:在早期,關節發生腫脹時,多數病人因劇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到限制,一般來說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與炎癥程度相一致。晚期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由於關節強直和各種畸形所致。關節強直和畸形的程度與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醫療指導、是否註意功能鍛煉、病情進展的快慢等因素有關。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時,病人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臥床不起,病人翻身、起床、穿衣、結解紐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都發生困難。

常見的畸形有“類風濕手”、“類風濕足”等。類風濕手的畸形特征為:a.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關節過伸和遠端指關節屈曲,從側面看手指的形狀很象鵝的頸部;b.扣眼畸形:近端指關節屈曲,遠端指關節過伸,手呈扣眼狀;c.鰭形手:初起僅見掌指關節與近端指關節梭形腫脹,以後逐漸向尺側偏斜,形如魚鰭,嚴重者可向腕關節發展。類風濕足的畸形特征為蹠趾關節半脫位及fda5趾關節外翻,以及向腓側偏移和蹠趾關節偏向蹠側,可引起嚴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難。

(2)關節周圍病變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血沉持續增快和類風濕因子陽性時,是確定類風濕與判斷病變活動的標準之一。類風濕皮下結節的發病率為5%~25%,其大小約為0.2c m~3cm,猶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圓形或卵圓形,通常如骨樣堅硬,無痛,可活動。其數目一至數十個不等,多見於關節周圍,尤其是肘關節鷹嘴處、腕關節、指關節伸側。另外,全身的結締組織均可出現。

②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肌無力: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出現的速度較快,有的於10 ~12天即可發生,數周後多半是明顯的,並以伸肌萎縮為著。肌萎縮常伴有疼痛、灼熱感、僵硬、無力、知覺過敏或減退、肌肉緊張或壓痛。肌無力常表現為握力減退,兩下肢行走不能持久、發軟或膝有突然跪倒現象。因此,臨床上將雙手握力和步行時間作為治療效果的指標。在肌萎縮的基礎上,會發生肌硬化和攣縮。由於肌萎縮、攣縮和關節脫位,致使指、趾或四肢關節向外側偏位。

③骨受累:類風濕病人可發生股骨頭和其他部位的骨無菌(缺血)性壞死,嚴重時可導致殘廢。類風濕嚴重的骨質疏松,常引起骨痛、關節活動受限、自發性骨折。

通過上面小編的文章介紹,大傢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應該明白瞭吧。其實在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是能夠通過患者積極的應對得到緩解的,所以如果發覺自己出現瞭類風濕關節炎的癥狀,要及時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