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鵝口、雪口、鵝口疳、鵝口白瘡。是由真菌傳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見於嬰幼兒。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找到當嬰兒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因哺乳奶頭不潔或喂養者手指的污染傳播。

寶寶鵝口瘡嚴重

1、口腔粘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癥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腭或唇內粘膜上;

2、好發於頰舌、軟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佈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粘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並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癥。

治療鵝口瘡的誤區

鵝口瘡故又稱口腔念珠菌病。一般沒什麼影響。但是如果病變累及氣管、肺、食管、腸道,會出現嘔吐、聲音嘶啞及呼吸困難等癥狀,但一般不影響哺乳,也無全身癥狀。但是在治療鵝口瘡也有幾個誤區。下面具體介紹一下。

在治療鵝口瘡時常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濫用抗生素

濫用抗生素,當寶寶患瞭鵝口瘡後,有的母親為消除感染,常自作主張給孩子服抗生素類藥物。殊不知,小兒鵝口瘡用抗生素不但無效,有時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是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人的口腔內寄生著許多微生物,如常見的乳酸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它們之間互相制約、互相拮抗,並常保持共生狀態,一般不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當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時,會使一些微生物被抑制或殺死,從而破壞它們之間的生態平衡。但是,抗生素是無法抑制和殺滅白色念珠菌的。當那些可以產生抗白色念珠菌物質的微生物數量因使用抗生素而減少時,白色念珠菌就迅速繁殖,從而使病情加重。

不應塗搽紫藥水

不應塗搽紫藥水,紫藥水藥名甲紫、龍膽紫,因其對白色念珠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過去常用於鵝口瘡的治療。但在臨床使用中發現,用紫藥水治療鵝口瘡有不少缺點。嬰幼兒尤其是新生兒的口腔黏膜薄嫩,唾液腺發育不夠完善,唾液分泌較少,口腔黏膜幹燥,長時間塗搽紫藥水後,可使口腔黏膜更加幹燥而產生潰瘍和明膠樣損害;塗紫藥水後,口腔黏膜被染成紫色也不宜觀察病情的變化。

治療不徹底易復發

治療不徹底易復發,用1%~2%的蘇打水(碳酸氫鈉溶液)於每次哺乳前後清潔孩子的口腔,是治療鵝口瘡的有效方法。使用這種方法,輕癥患兒不用其他藥物,病變2~3天即可消失。有些母親看到寶寶口腔的病變已經消失,就立刻停藥,這樣容易復發。這是因為蘇打水治療鵝口瘡主要是通過清除口腔內能分解產酸的殘留乳凝塊或糖類,使口腔成為堿性環境,從而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繁殖,不能直接殺滅白色念珠菌。因此,用蘇打水治療鵝口瘡時,在口腔內病變消失後仍需繼續用藥4~5日。

溫馨提示:多見於身體虛弱或營養不良,特別是消化不良的嬰兒,濫用或長期使用抗生素也能促發此病。那怎麼預防呢?奶具必須每天煮沸消毒;大人接觸嬰兒時,要先用肥皂洗手;要避免給嬰兒濫用或長期使用抗生素。

寶寶鵝口瘡反復發作怎麼辦

孩子得瞭鵝口瘡而且總是反反復復,這讓傢長們特別苦惱。那麼寶寶得瞭鵝口瘡怎麼辦?寶寶的鵝口瘡總反復怎麼辦呢?有什麼好的辦法治療呢?下面專傢介紹如何正確治療寶寶的鵝口瘡。

網友咨詢

我傢寶寶從2個月到現在7個月瞭一直有鵝口瘡,用瞭制黴菌素片和小蘇打水還是治不好,一直反復好瞭又有,到底是什麼原因?

專傢解答

鵝口瘡是由一種叫白色念珠菌的黴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癥,又稱口腔念珠菌病,是嬰幼兒常見的口腔炎癥,尤其在新生兒期較為常見。平時使用的奶瓶或其他進食的餐具消毒不嚴,或者是母親喂奶時乳頭不潔都有可能使寶寶感染黴菌,此外,寶寶在出生時經過產道也易感染白色念珠菌。

而如果寶寶反復生鵝口瘡,排除瞭以上所列衛生情況等外因後,就要考慮寶寶是否為免疫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異常的寶寶非常容易被病菌感染,反復生病,建議這位傢長在做好瞭嬰兒常用品的消毒工作之外,盡快帶寶寶到醫院做一個相關檢查,查出病因,對癥治療。

如果寶寶得瞭鵝口瘡總是反復不當,而且可能引發瞭別的癥狀,傢長應該去醫院做全面檢查。

新生兒“鵝口瘡”的護理知識

口腔粘膜柔嫩,血管豐富,唾液分泌量少,均有利於微生物的繁殖,導致口腔感染。

新生兒期最常見的口腔感染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俗稱“鵝口瘡”。主要是母親奶頭或喂奶者的手污染引起的。表現為口腔粘膜上出現點狀或小片狀白膜,不易拭去,無疼痛感,也不影響吃奶。但當抵抗力低下時,病變可蔓延至咽喉、食管、氣管、肺等處,引起嚴重感染。因而得瞭“鵝口瘡”後應盡早去醫院治療。

“鵝口瘡”是可以預防的。母乳喂養時,應保持乳房及乳頭的清潔,哺乳結束時,可擠出少量乳汁,塗於乳暈部,待其自然幹燥。因乳汁有抑菌作用,可避免感染。采用人工喂養時,每次奶瓶、奶頭用後都要清洗幹凈,並煮沸消毒。其他喂奶用的物品,如小毛巾等都要與成人分開,每次用後煮沸消毒,太陽曬幹。平時大人喂奶前或接觸寶寶前都要註意洗凈雙手,做到預防為主。

新生兒口腔的上腭中間及牙齦上有的可出現黃色的小顆粒或黃色的小結節,主要是上皮細胞堆積所致,俗稱“馬牙”或“鼓氏珠”。這都是生理現象,千萬不要用棉簽擦拭或用針挑破。一般數周後會自行消退。

鵝口瘡並發癥

長瞭鵝口瘡,寶寶的口腔會有疼痛的感覺,寶寶會因此而拒絕吃奶,造成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的結果。

如果鵝口瘡擴散到口腔的後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輸送到胃裡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牽連,寶寶吞咽東西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因為怕疼,連水都拒絕喝,這樣寶寶就有可能出現脫水。

如果不及時治療,酵母菌還可能波及身體的其他部位。當然,彌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見的。如果真遇到這種情況,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