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喂,白帶突然增多,這個時候還真的不敢亂吃東西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是健健康康的,但是想要白帶健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女同胞來說,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白帶異常瞭,突然增多的白帶量,著實是把自己嚇瞭一跳。那麼女性白帶多是什麼原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女性白帶多是什麼原因

一、無色透明粘稠的白帶如生雞旦一樣,與正常陰道貌岸然分泌物理學區別是,量多、持續時間長,除月經來潮之外,幾乎天天均有大量清樣白帶濕內褲,結合臨床表現腰痛或下腹痛,應考慮盆器發炎。亦要見於體虛者。此時最好是清婦科大夫給予診治。

二、膿性白帶伴腥臭味(或稀膿水樣白帶)伴有陰癢,常見於滴蟲或化膿性細菌感染(淋球菌等)工病毒感染急性期。

三、豆渣樣或凝乳樣白帶,伴外陰奇癢難忍,即使是在大眾場合也禁不住用手揉擦外陰以減輕癢感。常見於念珠菌感染,可用3%蘇打水沖洗陰道貌岸然後放米可定論騰片於陰道貌岸然深處,患病治療期間暫停夫妻生活,以免互相傳染,亦可用克黴靈片口服,每次二片,每日二次。夫婦同時服藥三天為一療程。此外還有許多殺念珠菌的藥,但價格較貴昂,不宜推廣。可找大夫診治選擇較合理的藥物。

四、黃色或洗魚水樣略帶紅色的白帶,伴腐臭味,往往是由於某些組織壞死或變性所產生,量多時需用衛生墊者,更應註意,請大夫檢查排除子宮粘膜下肌瘤、子宮體癌,子宮頸癌等。

五、血性白帶,常見於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息肉,子宮頸重度糜爛、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子宮粘膜下肌瘤突出於子宮頸外口等。如果出現血性白帶應立即找大夫檢查出血的部位,切勿待血性白帶消失後才看大夫,而致失去瞭直接觀察血性白帶來說的機會。如果是絕經後出血性白帶,更應該請大夫排除癌癥的可能。一般來說癌癥的機會很省,常見的是炎癥引起,因此請勿見到血性的帶就產生驚恐情緒,甚至失眠。最明智的選擇是找大夫邦忙檢查清楚,即時醫治。

女性白帶多食療方

1、黑木耳、紅糖各適量。將黑木耳焙幹,研末,用糖水送服。每日2次,每次2克。適用於赤白帶下。

2、墨魚100克,瘦豬肉200克,淮山藥10克,蓮子4克。將墨魚,豬肉切碎,與山藥、蓮子同燉。食肉飲湯。適用於白帶過多。

3、鮮馬齒莧200克,生雞蛋2個。將馬齒莧搗爛濾汁,生雞蛋去黃,用蛋白和入馬齒莧汁攪勻,開水沖服,每日1次。適用於白帶過多。

4、冬瓜子90克,冰糖90克。將冬瓜子搗爛,加入冰糖,開水燉服,早晚各1次。適用於白帶過多。

5、藕汁半碗,紅雞冠花3朵,水煎,調入紅糖服,每日2次。

6、韭菜根適量,雞蛋1個,紅糖10克。將韭菜根洗凈,水煎,調紅糖煮熟後共食用。每日1劑,連服7天。適用於白帶過多。

7、白扁豆250克。將白扁豆炒黃,研末,每日2次,每次6克,米湯送服。適用於白帶過多。

女性白帶多吃什麼東西好

如果白帶夾雜色澤,如青、褐、黃、白、黑等顏色,且量增多,或粘稠如膿液、或稀薄如水狀,或有惡臭、魚腥味,外陰搔癢、灼熱疼痛,以及腰酸腿軟,小腹脹痛等病理狀態,則中醫統稱為“帶下病”。

中醫還認為"脾虛"帶下,引起白帶異常。因此可多吃些益脾補腎、清熱利濕的食物治療白帶異常。如:白果、蓮子、大棗、山藥、薏苡仁、冬瓜仁扁豆、蠶豆、綠豆、黑木耳等。

脾虛和腎虛所致的白帶多、質稀,可用扁豆、白果、蠶豆、綠豆、豇豆、黑木耳、胡桃肉、淡菜、 龜肉、芹菜、芡實、薺菜、烏雞、石榴皮、烏賊骨、雞冠花、馬齒莧、石榴、桂魚、赤小豆等食療治療。

另外,經血不暢引起的白帶異常,如白帶發黑、褐色、白帶帶血,可吃些益母草、大紅棗,喝些紅糖生薑水,實現活血補血溫煦機體的功效

女性白帶多中醫辨證分型治

1、腎虛型

帶下白帶稀薄色淡,腰酸肢軟,畏寒便溏,舌質淡白。可選用中藥生地、山萸肉、丹皮、山藥、茯苓、牡蠣等組方,遵照醫囑劑量加水煎服,每日1劑。對於經久不愈的腎虛型帶下者,也可以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每日劑量15克,分2次服用,具有補虛健體的輔助治療功效。

2、脾虛型

帶下色白、無臭味,患者少氣乏力,食欲減退,大便溏薄,下肢輕度浮腫,舌苔白。宜采用健脾化濕的中藥治療,常給予含有黨參、山藥、茯苓、蒼術、車前子等藥材組方的中成藥愈帶丸,每日服2次,每次服用15克。

3、濕熱型

帶下色黃,黏稠有臭味,小便黃赤,舌苔黃。宜采用清熱化濕的中藥治療,可給予含有黃芩、黃柏、豬苓等組方的中成藥治帶片,每日服3次,每次服5片。

4、肝火型

帶下癥狀為陰部瘙癢,灼熱刺痛,局部紅腫,帶下色黃、量多,伴口幹舌燥,舌苔黃舌紅。宜采用清熱瀉肝之法治療,可選用由龍膽草、柴胡、車前子、山梔等藥材組方的中成藥苦膽草片內服,每日3次,每次5片。

女性白帶多按摩治療

白帶是指陰道黏膜,宮頸腺體及子宮內膜的分泌物。正常時為白色稀糊狀,一般無氣味,量多少不等。如果白帶量多,持續不斷或有顏色、性質、氣味等異常改變,並伴有面色萎黃、精神疲倦、乏力、腰腹酸冷、陰部瘙癢等癥狀,就屬於白帶增多,也稱“帶下病”。自我按摩穴位和手足反射區:

上脘:在臍上5寸,腹中線上。

中脘:在上脘下1寸,腹中線上。

下脘:在臍上2寸,腹中線上。

帶脈: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臍處。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八髎:骶椎旁1~4孔(雙側)俠脊中。

足三裡:犢鼻穴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犢鼻穴:髕骨韌帶外側凹陷中)。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取穴。(圖384)

胃反射區:足掌底面內緣第一蹠骨小頭的後方,呈正方形狀。

脾反射區:足底第四、五趾間縫垂直延長線上,即第四五蹠骨間1/3處。

腎穴反射區:雙手掌中指下。

輸尿管反射區:雙手手掌中指下方,呈條狀區。

膀胱反射區:雙手手掌腕橫紋線上部中點。

自我按摩方法:

1.平臥位,雙手掌重疊放於下腹部,摩揉腹部100~300次。

2.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著力上脘、中脘、下脘穴,隨呼吸上下點按50~100次。

3.坐位,雙拇指同時按揉帶脈100~200次。

4.雙手放於背後,以食指掌指關節按揉脾俞、腎俞、八髎穴,每穴100—200次。

5.雙手掌根著力,於腰兩側自上而下擦揉30~50次,以熱為度。

6.拇指按揉雙側足三裡、三陰交穴,每穴100~200次。

7.搓揉腎穴反射區、輸尿管反射區、膀胱反射區、胃反射區、脾反射區,每區100~200次。

每日按摩1~2次,十次為一療程,若長期不愈,仍需詳細檢查,以避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