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疾病的威脅大傢是有目共睹的,得不到有效的治療直接危及生命健康,及早的發現病癥,準確的診斷,對於此病的治療很關鍵,所以,早日發現病癥,檢查顯得很關鍵。那麼原發性肝癌會引發什麼疾病?原發性肝癌是什麼樣的?下面我們來看下相關的介紹

原發性肝癌是什麼樣的

肝癌共有兩種分類,一種是原發性的一種是繼發性的。對於原發性肝癌,其實就是從肝臟上長出來的腫瘤,按照病理學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肝細胞、膽管細胞和混合型肝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原發性肝癌會引發什麼疾病

1、肝癌結節破裂

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是肝癌較常見的嚴重並發癥,發生率達9%-22.6%,發病較急,病情兇險,預後較差,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改善患者的預後有一定幫助。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認為是由於腫瘤直接侵犯,使靜脈流出通道梗阻,引起靜脈高壓,從而引起出血和破裂。總地來說,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肝癌惡性程度高,生長迅速,因而導致腫瘤相對供血不足,以致出現中心缺血、壞死及液化。若此時腫塊體積增大過快,而腫瘤被膜不能伸展,則可導致腫瘤表面潰破,引起出血;肝癌缺血、壞死並繼發感染,亦可導致破裂出血;腫瘤直接侵犯肝內血管,導致血管破裂出血;門靜脈被癌栓栓塞後,表淺的腫瘤周邊部分出現營養障礙性壞死。潰破,亦可導致出血。腫瘤位於肝隔面的表淺位置時,易受外力沖擊,腫瘤包膜菲薄與癌組織極脆弱也是構成破裂出血的原因。

2、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癌最常見的嚴重並發癥,也是導致肝癌死亡最主要原因。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

①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導致肝癌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其發生的主要機制為:80%以上的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肝硬化可導致門靜脈壓力增高,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當門靜脈或肝靜脈阻塞,可加劇門靜脈高壓,導致已曲張的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癌可加重肝功能損害,使肝硬化程度加重,導致門靜脈高加劇;當肝癌病灶位於肝門部時,可壓迫門靜脈主幹,也可使門靜脈壓升高。

②凝血機制障礙。肝癌患者由於正常肝組織減少,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減少,凝血機制發生障礙。由於脾功能亢進,血小板破壞增加,凝血機制也會發生障礙。此外,癌栓進人血液後,很容易引起急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引起消化道出血。

確診原發性肝癌病癥應該做哪些檢查

1、血清學

(1)AFP:AFP是當前診斷肝細胞癌最特異的標志物。AFP是胎兒時期肝臟合成的一種胚胎蛋白,當成人肝細胞惡變後又可重新獲得這一功能。由於孕婦、新生兒及睪丸或卵巢的生殖腺胚胎癌亦可出現,入AFP對肝細胞肝癌僅有相對特異的診斷價值。因檢測方法靈敏度的提高,在一部份肝炎、肝硬化及少數消化道癌如胃癌、結腸癌、胰腺癌等轉移性肝癌亦可測得低濃度AFP。故AFP檢測結果,必須聯系臨床才有診斷意義。

目前多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或AFP單克隆抗體酶免疫(EIA)快速測定法檢測血清AFP含量,正常人血清中可沒理微量,小於20μg/L水平。肝細胞癌增高者占70~90%。通常AFP濃度與腫瘤大小有相關,但個體差異較大,一般認為病理分化接近正常肝細胞或分化程度極低者AFP常較低或測不出。國外公認標準往往偏高,易於漏診。我國重視中等和低濃度AFP增高的動態觀察。臨床實踐中對AFP低濃度者常須結合影像診斷技術進行隨訪,有助於及早確立診斷。肝癌常發生在慢性活性肝病基礎上故須加以鑒別。慢性肝炎,肝炎後硬化有19.9%~44.6%患者AFP增高,濃度多在25~200μg/L之間,良性肝病活動常先有丙轉氨酶明顯升高,AFP呈相隨或同步關系,先高後低,一般在1~2月內隨病情好轉,轉氨酶下降,AFP隨之下降呈“一過性”。有時良好肝病活動AFP亦可呈反復波動、持續低濃度等動態變化,但必須警惕肝病活動的同時可能有早期癌存在。

⑵其他肝癌標志物的檢測:近年來現血清AFP陰性的原發性肝癌有增多趨勢,因此,開發更新、更特異、更敏感的標志物已成為緊迫的課題,尋找癌胚特性的同工酶及異質體;尋找特異亞組成成份為當前肝癌血清標志物研究的方向。近年來國內外報道對肝癌診斷具有較高價值的有:

①r-GT同工酶(GGTⅡ):應用聚丙烯酰胺梯度電泳分離法可顯示同工酶12條帶。Ⅰ′、Ⅱ、Ⅱ′帶是原發性肝癌的特異條帶,陽性率為79.7%,AFP陰性者此酶陽性率為72.7%。

放射治療會導致原發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嗎

全世界有超過1/3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3.5億人成為慢性感染者,其中75%慢性感染者生活在中南亞與西太平洋地區。目前已感染HBV的腫瘤患者接受化療時HBV再激活已是公認的並發癥,其癥狀可以從無黃疸、無癥狀的自限性肝炎到可能致命的進行性肝功能失代償的重癥肝炎。隨著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的使用增多,乙型肝炎流行區的HBV再激活已成為一個常見的臨床問題,這對腫瘤的治療進展產生負面影響。

我國屬HBV感染高流行區,國內大多數肝癌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礎上發生,肝癌患者合並HBV感染現象較為普遍。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南方85%的肝癌患者有慢性HBV感染。HBV再激活現象不僅在血液系統腫瘤、實體腫瘤接受細胞毒性藥物以及骨髓移植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後得到證實,同時在HBV相關性肝細胞肝癌患者接受肝動脈灌註化療以及肝動脈介入栓塞化療後也得到證實。有報道肝細胞肝癌患者接受全身化療後,60%發生乙型肝炎。這主要是HBV再激活造成的,病死率為30%。近年來,三維適形放射治療(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廣泛應用於臨床,為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提供瞭一條新的治療途徑。HBV相關性原發性肝癌患者接受放療後發生HBV再激活現象也見零星報道。2007年韓國國傢腫瘤中心Ji HK等報告瞭32例不可切除的HBV相關性原發性肝癌采用3DCRT,平均放療劑量53.9Gy,每次分割劑量2~3Gy,隨訪4月,結果顯示,HBV再激活發生率為21.8%,慢性乙型肝炎加劇發生率為12.5%。本文作者分析瞭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間接受3DCRT原發性肝癌患者HBV再激活的發生率及其危險因素。

原發性肝癌和繼發性肝癌有什麼不同

1、病史

原發性肝癌多有慢性肝病(乙肝或丙肝標志物常陽性)或肝硬化病史;而繼發性肝癌多無慢性肝病病史,多是由人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直接浸潤或隨血液、淋巴液轉移至肝臟而形成的。

2、體征

原發性肝癌多半有蜘蛛痣、肝掌等肝硬化體征;而繼發性肝癌多不伴有肝硬化體征。

3、癥狀

原發性肝癌臨床癥狀較明顯,多有進行性消瘦、乏力、厭食、肝區疼痛等癥狀,病程發展也較快;而繼發性肝癌常以肝外原發性癌腫所引起的癥狀為主要表現,臨床表現常較輕,病程發展較緩慢。

4、CT結果

原發性肝癌CT增強掃描的動脈相常顯示增強效應,但靜脈相增強效應減弱,呈現快進快出的特點;而繼發性肝癌CT表現為混合不勻等密度或低密度典型的呈現牛眼征,多不伴有肝硬化聲像。

5、血清甲胎蛋白測定值(AFP)

原發性肝癌時AFP測定值多呈陽性,且陽性率在70%左右,且堿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轉肽酶多數增高;而繼發性肝癌時AFP測定值90%以上呈陰性,但少數來自消化道、胰腺和生殖腺的癌腫肝轉移後可測得低濃度AFP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