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面闖禍,就嚇唬孩子,使孩子變得膽小、怕見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受欺負、吃虧、學壞,常常把孩子關在傢中。然而,要想讓孩子懂得社交,作為父母就應該為孩子創設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條件,鼓勵孩子和周圍的小朋友玩耍,在交往中自然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要註意什麼?一起看。

兒童心理不健康的十種表現

過度怕羞

兒童,特別是女童略有怕羞純屬正常,但如怕羞過度(包括從來不敢面對小朋友唱歌,從來不願拋頭露面,從來不敢接觸生人等等),則可能內心深處隱含有強烈的自卑情緒。

拒絕交朋結友

一般來說,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絕大多數對交朋結友或興趣索然,或視為"洪水猛獸”。

難以集中註意力

自卑感強的兒童在學習或做遊戲時往往難以集中註意力,或隻能短時間地集中註意力。這是因為"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經常疑神疑鬼

自卑兒童對傢長、教師、小夥伴對自己的評論往往十分敏感,特別是對別人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耿耿於懷。長此下去,他們還可能發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總無中生有地懷疑他人不喜歡或者怪自己。

過分追求表揚

自卑兒童盡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會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傢長和教師的表揚,而且可能采用不誠實、不適當的方式,如弄虛作假、考試作弊等。

貶低、妒嫉他人

自卑兒童的另一變態反應是:常常貶低、妒嫉他人,如可能為鄰桌受到老師表揚而咬牙切齒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學傢認為,這是他們為減輕自傢因自卑而產生心理壓力設計的宣泄情緒的渠道,盡管這往往並不奏效。

自暴自棄

占大比例的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為自暴自棄、不求上進,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還可能表現出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出、生病拒絕求醫服藥等,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傢長指責,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辯解。

回避競爭、競賽

雖然有的自卑兒童十分渴望在諸如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競賽中出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斷定自己絕不可能獲勝。由此,絕大多數自卑兒童都是盡量回避參與任何競賽,有的雖然在他人的鼓勵下勉強報名參賽,但往往在正式參賽時又會臨陣逃脫,甘當"逃兵”。

語言表達較差

據專傢所作的統計,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較差。他們或表現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匯貧乏等等。專傢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極有可能阻礙瞭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系統的正常工作之故。

培養孩子健康心理9“不要”

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同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隻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傢出走等異常行為。

不要欺騙和無謂的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樣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瞭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贊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強行止哭為什麼不利於兒童心理發育

孩子摔倒,可能摔得很疼,但媽媽硬要孩子不哭,這很難做到。不哭並不是堅強的表現,自己爬起來才是最重要、最堅強的表現。媽媽可以讓孩子盡情地哭,但不要太在乎他的哭聲和眼淚,這是孩子自己的事。你可以體貼地用語言來安慰他,但不要代替他去解決難題,要讓孩子自己想出辦法,發掘自身的力量,不然的話,他就會對別人產生依賴心理,而疏忽對自己能力的培養,也就無法成熟起來,到瞭那時候,他就真的成瞭一個隻會哭泣的孩子。

強行止哭不利於兒童心理發育。偶爾在父母“高壓政策”下,孩子會停止哭,父母還以為此法奏效。殊不知,這樣做對孩子的心理發育將帶來不良影響。哭也是一種心理素質教育。由於孩子語言發育尚未成熟,不會使用合適的語言來表達,通常通過哭,將不滿、憂鬱情緒表達、發泄出來,否則,這些不良情緒長期積壓在心中,就可能以異常的心理或行為表現出來,例如,脾氣變得暴躁,甚至出現打人、罵人等攻擊性行為,與小夥伴很難相處、不合群等。

在交往中消除孩子的膽怯心理

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面闖禍,就嚇唬孩子,使孩子變得膽小、怕見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受欺負、吃虧、學壞,常常把孩子關在傢中。

然而,要想讓孩子懂得社交,作為父母就應該為孩子創設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條件,鼓勵孩子和周圍的小朋友玩耍,在交往中自然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幼教專傢建議,無論在傢還是在幼兒園,傢長都要多鼓勵孩子大膽和小朋友交往,孩子會在交往中消除害羞、膽怯的心理。另外,父母要帶孩子多出去,讓他瞭解和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增強交往的自信。

面對孩子之間的沖突,一些傢長喜歡為自己的孩子“討說法”,這樣做反而會阻撓孩子社交技能的發展,因此建議在孩子之間發生無所謂的“沖突”時,傢長要以旁觀者的姿態,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和沖突,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孩子不喜歡與人打招呼、不喜歡與人交往時,傢長應給予正確的引導,比如教孩子怎樣問路、怎樣買東西、怎樣接電話,當孩子能夠很好地使用禮貌用語的時候,通常會得到對方良好的回饋,這會增強孩子交往的信心。當孩子不願意參加活動、不願意與人交往時,傢長可以嘗試和他一起活動,讓他親身體會到參與活動的快樂,培養他大膽參加活動的興趣和自信。

教育孩子要掌握的十大細節

1、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遊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舒緩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2、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寶寶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3、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閑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4、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盡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5、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隻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盡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瞭。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6、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傢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傢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7、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系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裡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8、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幹凈,幹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9、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傢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紮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傢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10、有創意的贊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隻是說:“很好。”贊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贊美時也要註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