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天氣變化最為反復無常,春天也是百草發芽,百病發作的季節,老人應註意保健養生。那麼老人春季如何保健養生呢?春季是四季之初的開始。那麼在春季的時候老人要如何做好保健呢?春季老人吃什麼食物好呢?一起看看。

老年人不適合這些運動

1.下蹲運動

在做下蹲運動時,由於運動重心較低,會使膝關節負重過大,從而引起關節疼痛,並加快關節軟骨的磨損。而長時間的猛烈蹲起,也會使老年人的血壓變得不穩定。

2.爬山

爬山不利保護老年人的膝關節。因為上山時膝關節的負重主要來自自身的重量;而下山時,除瞭負擔自身體重外,還有身體向下沖的力量,這種沖擊會加大對膝關節的損傷。

3.爬樓梯

爬樓梯對膝關節的傷害更大。爬樓梯時,膝關節的負重是體重的3—4倍,會使損傷加重。而且,爬樓梯時膝關節彎曲度增加,髕骨與股骨之間的壓力也相應增加,會加重膝關節疼痛。因此,有膝關節病的老年人應盡量少走樓梯,尤其不能提重物上下樓梯。

4.飯後散步

不少老年人把“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古話當作健身格言,其實,飯後百步走並不適合所有人。從近代醫學觀點看,吃飯特別是吃飽飯時,老年人的心臟負荷增加,餐後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因此老年人應該避免在飽餐後2個小時內進行運動鍛煉。

老年人可以做一些舒緩的運動,比如慢跑、太極拳、韻律操、社交舞等,而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人,應特別註意運動強度和方式。如果在運動中出現頭暈、胸痛、臉色蒼白、盜汗等癥狀時,應立即停止運動。另外,鍛煉前最好進行5—10分鐘的熱身運動,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建議老年人每次運動時間最好為30分鐘。

老年人常見的不良情緒

1.失落感

失落感是指一種若有所失、無所事事又無所適從的感覺。老年人由於工作環境和職位的變化,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從而表現出兩種情緒:有的沉默寡語,表情淡漠,情緒低落,凡事都無動於衷;有的急躁易怒,易發脾氣,對周圍的事物看不慣,為一點小事而發脾氣。

出現這種情緒、情感有它的客觀原因,即社會角色的改變。社會角色是指個人在社會和團體中所占的地位、身份。而這個地位或身份是經過學習和工作而獲得的。學習分兩方面,一是習角色的義務與權利,一是學習角色的態度與情感。角色的改變,不僅意味著失掉瞭某種權利,更為重要的是喪失瞭原來所擔當的那個角色的情感,放棄瞭幾十年來業已形成習慣的那種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包含有他人對自己提出符合身份的希望,同時本人也得領會他人對自己懷有的希望。一個人為瞭當好某一個角色,必須知道所擔當的角色的套行為模式和他人對自己的期望。角色 旦改變,行為模式也隨之改變。新舊角色之間會發生矛盾。離退休的老人,對新的生活規律往往不能下子適應,這就是新舊角色的矛盾。不能簡單地認為老同志退下來有不適感就是舍不得”權”,不贊成幹部年輕化。應該看到,這是因為離開瞭長期熱愛的工作,失去瞭長期充當那個角色的生活模式和自己對別人以及別人對自己的期待。

離退休後,老年人的主導活動和社會角色發生瞭改變,從工作單位轉向傢庭,他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環境較之以前顯得陌生,加上子女“離巢”,過去那種熱情、熱鬧的氛圍去不復返,列新的生活規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適應, 種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會油然而生。

2.孤獨感

孤獨感是指個體由於社會交往需求未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種內心體驗。它往往給人帶來寂寞、冷落甚至被遺棄的體驗。孤獨感是老年期較常見的種消極情緒,嚴重的孤獨感易導致老年人人格變態,有礙健康,甚至影響壽命。

從客觀上講,由於遠離社會生活,自己體力漸衰,行動不便,與親朋好友的來往頻率下降,信息交流不暢,因此容易產生孤獨感。在主觀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際交往模式,不易結交新朋友,人際關系范圍逐漸縮小,從而引發封閉性的心理狀態。如果不幸喪偶,則更感到寂寞甚至孤單。 位喪偶的老人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整天沒個說話人,像個不會說話的啞巴,每天寂靜得連根針掉下來都聽得著。”這種人際交往的改變,是老年人孤獨感產生的主要原因。

許多研究資料指出,多數人到瞭老年,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孤獨的心理感受。而孤獨感對老人的身心健康是極其有害的,它可以造成人心理的自我封閉,減少與外界的交流。

離退休老年人產生失落感及孤獨感的原因,除瞭跟自身眭格有關外,還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3.自卑感

當一個人的價殖特性劣於他人的價值特性時,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由於離退休,老年人原有的社會地位發生瞭改變,還不適應目前重新擔任的社會角色,進而產生瞭“自己已經沒用瞭”, “自己成瞭社會和傢庭的負擔、包袱”等等強烈的自卑感,盡管年歲日增,但老年人常常自覺經驗豐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無從發揮,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嘆,於是空虛、寂寞、受冷落之感襲上心頭,往往誤以為自身價值不復存在,久而久之就會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這種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會經常對自己產生懷疑,憂心忡沖,表現出過分的焦慮。

有些老年人心氣很高,事業心很強,雖年逾花甲,仍勤奮工作,不頤體力和精力衰退,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象,還有一些老年人,由於離退休前社會地位較高,具有豐富的學識和工作經驗,有很強的自尊心,好面子,希望得到別人尊重,愛聽恭維及順耳的話,處事固執己見,不願意聽從別人的意見,一旦出現反對的聲音,便感到自己沒有面子,人老瞭,誰也看不起瞭,由於部分老年人離開瞭工作崗位,沒有瞭需要自己決策和把關的事隋,便把註意力從單位、社會轉移到傢庭中,尤其是在單位習慣瞭發號施令的老人,對子女工作、婚姻、生活橫加幹涉,並因此常與子女發生矛盾,感到自己經驗無處使用而產生無用感,還有一些老年人驟然從忙碌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對這種清閑優哉的生活不適應,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產生瞭強烈的自卑感和無用感,

4.抑鬱感

以上失落、孤獨、自卑、疑慮的情緒情感對於老年人的心理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而且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順心、不如意之事時有發生,例如,遇到傢庭內部出現矛盾和糾紛,子女在升學、就業、婚姻等方面有困難,自己的身體又日趨衰落,疾病纏身,許多老人就會變得長籲短嘆、煩躁不妥、情緒低落或者鬱鬱寡歡。這些都是抑鬱的表現。

國外一項研究發現,老年期抑鬱癥的患病率為8.1%~25%,有抑鬱情緒但達不到抑鬱癥診斷標準的比例更高,伴有軀體疾病的老人中5000以上有抑鬱心境的存在。

老年人日常養生有四忌

1.日常“四忌”

忌久坐:“久坐者傷肉”。人到老年,由於肢體行動不便,喜歡久坐。坐雖是消除疲勞的必要方式之一,但久坐容易使肌肉衰退與萎縮。因此,老年人應多走路、勤活動,“安步當車”才是健康之道。

忌久立:“久立者傷骨”。有關資料表明:7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都患有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如果長時間站著不動,肌肉的彈性和韌性會減弱,骨骼脆性變大,一旦受到外力的沖擊就可能發生骨折。

忌久視:“久視者傷血”。人到老年,長時間地閱讀、寫字、看電視,不光眼內肌、眼外肌要消耗能量,導致視力下降,更重要的是久視還會傷血耗氣,產生多種病癥。

忌久臥:“久臥者傷氣”。適當增加休息時間和次數對老人有利無弊。然而,一味貪睡或臥床不起則會使身體虛弱。因而老人們要順應“春夏早睡早起,秋季晚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的規律,以保持身心健康。

2.飲食“四度”

速度:人到更年期以後,人體內分泌等功能趨於緩慢,胃腸的消化功能亦會相對降低。進食時要細嚼慢咽,以使有限的消化液充分發揮作用。

飽度:“要想身體好,頓頓七分飽”。老年人的消化能力下降,若吃得過飽,食物不能被全部消化,經細菌發酵後會產生較多的氣體,使人感到腹部不適。

溫度:進食過冷或過燙的食物,都會對消化道產生刺激,從而影響消化功能。而且,適宜的溫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使食物色、香、味保持天然口味,刺激人體食欲中樞神經,從而使老年人食欲旺盛。

硬度:老年人的食物宜溫熱熟軟,切忌黏硬生冷。老年人唾液淀粉酶、胃酸、胃淀粉酶、胰脂肪酶和淀粉酶等消化液的分泌量減少,腸道蠕動減弱,消化功能較差,粗糙堅硬的食物不易消化。

3.情緒“四宜”

宜服老:人到老年,生理上各方面都在大大衰退,心腦血管疾病、退行性疾病等接踵而至,不宜過度勞累,社會活動不要太頻繁,要服老。

宜糊塗:不論是對待傢庭還是某些社會現實矛盾,裝三分糊塗可制怒。無論遭遇什麼樣的處境,保持穩定的情緒,喜怒有常有節,是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

宜曠情:善於陶冶情操是老年人養生的重要保障。喜愛文學的可隨時吟詩作詞;喜歡戲曲的可即興引吭高歌;愛好音樂的,可靜坐聽、撫、彈、拉、吟、唱世界名曲以自娛;擅長書畫的,可盡情揮毫山水、花卉。

宜聚神:《黃帝內經》上說,“聚精會神是養生之法”。中老年人腦細胞雖然每天都會死亡,但在用腦的情況下,每天又會有新細胞誕生。腦運動直接促進腦健康,協調和控制全身,可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

4.睡眠“四慎”

慎運動:眾所周知,睡眠時心臟跳動減慢,尿量分泌減少,體溫略有下降,代謝率也偏低,整個機體的功能處在休息和恢復狀態之中。如果在睡前做劇烈的運動會引起心跳、氣促,使全身處於緊張狀態,因乳酸堆積而感到腰酸腿痛。

慎飲酒:適量飲酒可祛風散寒,暢通血脈,還能解除疲勞,故有益健康。但老年人在睡前不宜飲酒。許多臨床經驗都表明,睡前豪飲可能會引發中風。而且,酒中所含的有害物質,如甲醇、鉛、氰化物、雜醇油等會因夜間肝臟工作緩慢,而蓄積於體內,難於排出體外,從而危及本已衰退的機體。

慎蒙頭:在冬天,一些老人喜歡將頭蒙在被子裡睡,這也是不好的習慣。充足的氧氣是老年人睡眠時重要的生命活力源。如果用被子蒙著頭睡,呼吸受到妨礙,人體就會出現缺氧,進而導致呼吸道、心腦血管疾病。

慎防病:研究發現,睡眠2~3小時後因胸悶、氣促而驚醒,坐起或起立片刻後好轉,是左心衰竭的早期表現;平躺時感到胸悶、氣促,須墊高枕才能安睡,是心、腦和肺部嚴重疾病的兆頭。要提醒的是,患動脈硬化的老人、身體肥胖者以及血液循環系統有障礙的老年人,飯後不宜立即入睡,以免發生中風等意外。

春季老人如何做好保健養生

堅持鍛煉

春天,萬木吐翠,空氣清新,正是采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而動為養陽最重要一環。如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或到近郊、風景區去春遊。不僅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而且還能使氣血通暢、鬱滯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強體防病。

註意養肝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喜暢達疏泄而惡抑鬱。所以,養肝首要一條是調理情志。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導致肝氣鬱滯不暢,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應註意情志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

順應氣候

春季乍暖還寒,氣候多變,要保暖防寒,不使陽氣受遏。春捂秋凍就是順應氣候的養生保健經驗。因為春季氣候變化無常,忽冷忽熱,加上人們穿著冬衣捂瞭一冬,代謝功能較弱,不能迅速調節體溫。如果衣著單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

宜甘減酸

《千金方》載,春季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而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利於發寒散邪,扶助陽氣。

老年人運動量的自我監測

呼吸 在健身運動過程中,由於需氧量增多,呼吸會稍快一些,屬於正常現象,但不可過快,呼吸次數以每分鐘24次為宜,如在運動中出現頻繁咳嗽、喘氣、胸悶和呼吸困難,則應減少運動量或停止繼續運動。

心率 可從測脈搏中獲得,60歲以內的中老年人,如脈搏每分鐘不超過120次,說明運動量適宜,如果每分鐘達130次~140次,則說明已超量,應減少運動量,以免心臟負荷過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運動中脈率應保持每分鐘不超過110次,如出現脈搏次數減少或脈律不整齊,應立即停止鍛煉,並及時就醫。一般健康老人在運動後10分鐘,脈率應恢復正常,如不能及時恢復,說明運動量過大,應予調整。

飲食 老年人通過適當運動,可增強胃腸消化功能,改善食欲,食量稍增。如食欲下降,需考慮運動項目和運動量是否合適,應進行適當調整。

睡眠 老年人通過運動,一般都會改善睡眠,睡得香一些,若通過一段時間鍛煉,反而失眠加重,且出現腰酸體痛難忍,則考慮是否運動過量,應及時進行調整。

疲乏程度 一般說來,老年人在運動後,特別是剛開始鍛煉後,會有輕重不等的疲乏感,而隨著鍛煉的經常化,適應性增強,疲乏感會逐漸消失。如果在健身鍛煉後,不僅不覺得輕松愉快、精力充沛,反感困乏越來越重,甚至產生厭倦感,這說明運動量過大,可適當調整。

體重 老年人在健身運動的過程中,可每周測體重1~2次,最好在每周的在同一時間測量,一般剛開始鍛煉的人,3~4周後體重會適當下降,這是新陳代謝增強、消耗增多、脂肪減少的緣故,隨後體重會相對恒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如果體重呈“進行性”下降,可能是運動過量或其他原因,應及時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