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息肉是指直腸內壁突起的腫物,一般較軟,可單發或多發,包括腺瘤 (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性息肉及息肉病等,較常見的有直腸腺瘤和幼年息肉。兒童型息肉主要發生在 5~ 10歲的兒童。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後果。大便周圍帶血和便後出血是主要癥狀,出鮮血,血量不多。直腸下端息肉可能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似櫻桃狀,鮮紅,便後可自行復回。請看下面介紹。

直腸息肉的病變原因是什麼

直腸息肉是指直腸內壁突起的腫物,一般較軟,可單發或多發,包括腺瘤 (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性息肉及息肉病等,較常見的有直腸腺瘤和幼年息肉。兒童型息肉主要發生在 5~ 10歲的兒童。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後果。大便周圍帶血和便後出血是主要癥狀,出鮮血,血量不多。直腸下端息肉可能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似櫻桃狀,鮮紅,便後可自行復回。當炎癥並發感染時可有黏液大便、大便頻、便不盡等,長期可出現消瘦,貧血等。

現代醫學對直腸息肉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

1.慢性刺激 :由於飲食習慣改變 ,糞便性質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蟯蟲病等腸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糞便幹結等,均可刺激直腸黏膜而發病 ;

2.遺傳因素:胎兒在胚胎期,上皮細胞即有易感性。這種特性使上皮細胞在生長發育期快速生長而成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是否必須要手術切除

世界萬物本就有規律可循,從出生到消逝,循環往復。人的身體也必然經歷衰退的過程,從出生時的健康寶寶,到後來隨著時間變換,基於自身習慣或者客觀環境影響,人的身體會慢慢發生變化,當然包括不可避免的“疾病”侵襲。直腸息肉就是多源於不良生活習慣,那麼罹患直腸息肉該如何處理呢?有人說直腸息肉可能會癌變,因此必須必須要手術切除,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

直腸息肉一般屬於一種良性病變

息肉源於黏膜的細胞生長聚集形成,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屬於一種腸粘膜病變。息肉就像一個零散的個體一樣,可單獨出現,也可數百上千聚集。一般情況下,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但是腫瘤性直腸息肉,即腸道腺瘤則具有一定的癌變幾率,其患病人群較多,占直腸息肉人群的70%-80%左右。

直腸息肉是否需要切除?

直腸息肉分為多種類型,如上所說的腫瘤性腸道腺瘤,有數據表明,此類腸息肉癌變幾率在5%左右。因此,這種癌前病變類型的息肉,最好能夠進行手術直接切除,否則就相當於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的休眠火山,據悉,直徑大於2厘米的腸道腺瘤癌變幾率達50%,由此可見危險性極高。

對於其他相對良性的直腸息肉而言,如炎癥性、增生性腸道息肉,一般情況下並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傷害,但是息肉不加控制可能會隨著身體成長,壓迫腸道,引發便血、便秘或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造成腸梗阻。

因而,總的來說,對於腸息肉而言,首次發現最好在身體條件適合的情況下進行手術切除。

直腸息肉術後有哪些飲食禁忌

手術後,患者本身免疫力相對較低,並且手術傷口也需要得到及時的恢復,因此,術後飲食需要特別註意。

臨床顯示,多數直腸息肉患者在術後應謹遵醫囑在術後幾天內禁食數天。帶腸道蠕動恢復正常,可進行流食喂食,避免刺激腸道傷口;此外,待腸道恢復到更佳狀態時,需進食一次額水果蔬菜等低脂、低膽固醇食物。

直腸息肉的引發多源於不良生活習慣,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健康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長期熬夜也不利於腸道正常蠕動,增加罹患直腸息肉的風險。因此,首先需要預防,若罹患直腸息肉後,需盡快去醫院進行定性,再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可有效治療直腸息肉。

哪些直腸息肉的變化會導致癌變

直腸息肉對現在人們來說不懂也沒接觸過,但是我們要知道它的出現的是越來越頻繁,很多的疾病如果不及時的就隻就有可能惡化或者到貨是發生癌變,到時候就醫就已經晚瞭,那麼到底哪些直腸息肉的變化可能引起癌變呢?下面看看專傢的解釋吧。

1、直腸息肉的病理變化

①一般認為,息肉是癌變的前期,從病理角度來看,腺瘤有惡變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腸,惡變度很高,約占60%。

2、直腸息肉的大小。腺癌息肉越大,惡性率越高。

3、直腸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較低位的易癌變,據統計管狀腺瘤中,在直腸的癌變率為7.3%,而在乙狀結腸的癌變率為24.8%。

4、直腸息肉形狀。廣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於癌變,有蒂癌變率為4.5%,而廣基癌變率為10.2%,無蒂息肉癌變率潛力明顯大於有蒂息肉。

直腸息肉的良惡鑒別方法如下:

1、兒童直腸息肉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最多見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樣的贅生物。這在直腸內也往往會有。3、4歲的孩子較多見,新生兒則沒有。小時候有息肉,長大後會完全脫落,痊愈。因此,如出血量不大,不一定非切除不可。手術可從肛門外摘除,但深處有好幾個息肉時,需要開腹摘除。

2、傢族性多發性息肉病作為“傢族性多發性息肉病”,多數腺狀息肉發生在直腸的一側。這種現象多發生在10歲上下的孩子,出血比痢疾嚴重,癌變也較多,必須把病變部位的直腸全部切掉。這需要做優勢遺傳。

直腸息肉需要進行治療和恢復,所以直腸息肉的患者平時要觀察自己的病情發展,並及時報告給醫生,以免病情加重發生癌變的可能性,同時兒童也要註意尤其是傢長朋友多註意管產孩子的情況,減少孩子的痛苦。

直腸息肉會給人們帶來哪些疾病

說到直腸息肉,可能朋友們也不是很陌生,其實息肉主要就是粘膜表面所生長出來的異常組織,而這種疾病的發病幾率也會隨著人們年齡的不斷增長而有所提升,各種醫學數據也顯示這種疾病中男性朋友會較女性朋友多,而且這種疾病如果不能夠及時接受治療的話,也會給人們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還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可以說是一種大傢所不能忽視的疾病,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傢詳細的介紹一下吧。

1、腸息肉和結腸癌:長期患有直腸炎導致腸道潰瘍面在炎癥的長期刺激下容易異常增生,引發腸息肉,一厘米以上腸息肉癌變率極高,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2、缺鐵性貧血:患有直腸炎會出現便血的癥狀,長期便血會導致出現缺鐵性貧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威脅。

3、肛管炎:患有直腸炎不及時治療會並發肛管炎,肛管炎與直腸炎並稱為肛管直腸炎,肛管炎久拖不治亦有癌變危險。

4、腸狹窄:多長期患有直腸炎會導致腸狹窄,嚴重時可引起腸阻塞,要警惕腫瘤。

5、肛竇炎:直腸炎不及時治療,可並發肛竇炎等肛腸病,並有繼發肛周膿腫的危險。

直腸息肉脫垂不同於脫肛

直腸息肉以結腸功能紊亂、大便出血為主,而當直腸息肉處於較低位時,往往以脫出肛門外為主要特征。對於脫出肛門外的息肉和腺瘤,中醫學形象地稱為“懸膽痔”。

肛管直腸脫垂是直腸粘膜的脫垂或直腸全層脫垂,一般可見環形粘膜脫出,呈粉紅色,表面可見多條環形粘膜折疊痕,有少許分泌物,時間較久表面呈暗紅色,也可能因擦傷而有糜爛、壞死,引起輕度疼痛並少量滲血。

而直腸內腫物脫垂一般部分占據,可見有長蒂,直腸息肉表面粉紅或蒼白,腺瘤表面充血暗紅,易出血,脫出部分呈球形。直腸內腫物脫垂稱為脫肛,脫肛不易復位,而直腸息肉、腺瘤用手托一般較易送回肛門。

脫肛的患者一般有較明顯的氣虛癥狀,而直腸息肉的患者沒有相關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