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到來後,天氣將真正轉入秋季,對於體質較弱的中老年朋友們來說,此時中午熱、早晚涼的溫度變化,很容易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因此要格外註意養生,在日常飲食和起居上都要進行調整。老人處暑養生該怎麼養?老年人處暑養生四不要?一起來看下。

老年人處暑養生四不要

一、不要讓腸胃著涼

人到老年,脾胃功能變差,涼的食物會讓腸胃難受。初秋,飲食烹飪要以燉、煨為主,少涼拌,如果喜歡吃涼拌食物,最好加些蔥末或薑末,既可以暖胃,又可以有殺菌的作用。

二、不要喝水太少

初秋,部分地區氣溫依然比較高,天熱的時候老人不能等到口渴再喝水,要定時定量補充水分。可以準備一個小容量水杯,喝的時候小口咽,每次的量約為大半杯。

三、不要讓眼睛暴曬

對於老人來說,眼睛比皮膚更怕曬。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會提早引發“老年性黃斑病變”。對於患白內障、角膜炎等眼疾的老年患者來說,保護雙眼不受紫外線侵害可促進疾病恢復。如果要外出,最好戴上太陽鏡,同時戴遮陽帽或打遮陽傘。

四、不要在早晨外出鍛煉

為瞭避開秋季艷陽的照曬,有的老年人一大早去公園晨練,這樣對健康並無益處。一是日出前地面空氣污染嚴重,易造成呼吸道感染,二是老人早晨血液凝聚力高,易形成血栓,是心臟病發作的高峰期。而下午5點鐘以後,人的敏感度、協調性及適應能力處於最佳狀態,氣溫也較低,十分適合鍛煉。

老人處暑養生該怎麼養

老年人處暑節氣養生原則一、防病:保暖防“老毛病”復發

不少關節炎患者因為立秋過後不註意保暖,還經常吹空調、吹電扇,結果導致舊病復發。此外,像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老毛病”,在這個階段復發的概率也很高。

除瞭慢性頑疾外,這時候也是老毛病易發期,像秋後腹瀉、胃炎和腸炎等,在這個季節,稍不註意,也很容易發作,而且久治難愈。另外,老人在這個多變的季節裡,也容易感冒、發熱。因此,專傢提醒,在立秋過後,每日早晚的溫差較大,老年人在入秋後更要特別註意保健防病。除此之外,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在季節交替的時候發作,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除瞭要留意溫差變化,適當添衣之外,在平時也要多做一些運動。

老年人處暑節氣養生原則二、精神:宜安靜性情

處暑後天氣變涼,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要相應地調整,爭取每天多睡一個小時。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至10點入睡,早晨5至6點起床為宜,中午時分應註意午休,有利於保養精氣。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精神調養宜收斂神氣,以利於氣機通暢,氣血和調,提前進入防秋乏的“備戰”狀態。

另外,睡覺時還要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白天隻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室內可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文竹等綠色植物。

老年人處暑節氣養生原則三、運動:增加戶外活動項目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這時候可以多進行一些戶外運動,如登山、慢跑、郊遊等。但要多註意滋脾補筋。因為秋天筋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運動的時候要註意不要劇烈,做好準備活動,避免傷筋。

夏秋季節,中午氣溫偏高,應盡量避免室外活動,特別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室外炎熱的天氣,會使血壓急劇升高,增加瞭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

老年人處暑節氣養生原則四、飲食: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隨著炎夏的“淡出”,天氣轉涼,人們應該感覺舒服,可為何出現瞭困倦疲乏的感覺呢?原來,在不同的氣溫、濕度、氣壓等綜合氣象條件下,人體會有不同的反應,這種生理變化實際上是身體機能的一種自動調節,以便盡快地適應新的環境,而這種調節需要消耗一定的體能。加上夏天的高溫、潮濕、低氣壓天氣,使人的體能消耗透支,“秋乏”就這樣產生瞭。也就是說,“秋乏”是人體補償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種自然反應,是人體在秋季氣象環境中得以恢復的一種保護性機制。

處暑時節老年人要提早入睡

處暑時節,早晚氣溫稍加降低,感覺比較舒服。山西省中醫院推拿科主治醫師楊飛在衣物、睡眠、飲食方面,為大傢開出瞭“處方”。

老人要及時添加衣物

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秋凍”,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要註意增加衣服。

當然,“秋凍”也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處暑時節,要提早入睡,因為這個時候,老人和小孩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

一定要開窗通風,白天隻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睡覺時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

晚上早點睡每天多睡一小時

處暑節氣,天氣漸漸轉涼,大自然將陽氣漸漸收斂,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也隨之變換。所以,人們的作息時間也要做相應的調整。

楊飛表示,每天多睡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並且堅持午睡。即使睡不著,閉目養神也對身體有好處。

對於年輕人來說,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時也可以減少“秋乏”。

少吃薑多喝蜜

處暑過後,要多喝蜜少吃薑。秋天氣候幹燥,燥氣傷肺,吃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幹燥。另外,經常給自己“補水”,多喝水也是對付“秋燥”的必要手段。

處暑後老年人註意食療養生

(一)夥食有節,忌暴飲暴食

老年人因消化能力減退,胃腸適應能力較差,暴飲暴食,不但會造成消化不良,而且還是誘發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飲食要有規律,盡可能少食多餐,不饑餓,不過飽,要定時定量。正如《養生避忌》中說:“故善養生者,先饑而食,食無令飽;先渴而飲,飲勿過冷。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備急千金方》指出:“飲食以時,饑餓適中”。《壽世保元》也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饑不大食”。以上都是告誡人們應飲食有節,不暴飲暴食。

小編提示:老年人還應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養病庸言》中說:“無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醫說》中雲:“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

(二)忌肥甘厚味

所謂肥甘厚味,就是中醫所說的膏粱厚味,一般是指非常油膩、甜膩的精細食物。這類食物脂肪和糖的含量都很高,容易造成老年肥胖。再者,過食油膩食物,對消化功能減弱的老年人來說,還可造成消化不良及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影響老人對營養的正常吸收。因此,古人對此早有論述,如《韓非子》中說:“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明代養生專書《壽世保元》中也說:“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以活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流行沖和,百病不作。養外者咨口腹之欲,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濁臟腑,精神虛矣,安能保全太和”。

小編提示:老年人應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膏粱厚味,以使神清體健,而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三)不可偏嗜

老年人飲食宜保持多樣化,不要偏食,偏嗜。因為各種食物都有它固有的營養素,飲食多樣化,才能保證營養平衡;如偏食,偏嗜,就會造成某種營養缺乏而導致疾病。《保生要錄》中說:“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則傷而生痰;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臟氣不均”。《黃帝內經》中也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小編提示:以上均說明必須合理飲食,不可偏嗜。

(四)不勉強進食

老年人的厭食,一般有生理性厭食、心理性厭食和病理性厭食等幾種,無論出現哪一種厭食,隻要沒有食欲,就不要勉強進餐。積極的辦法是調整飲食,加強體力活動,保持愉快的心境,創造輕松的進餐環境,烹調出色、香、味、形俱全的、能誘人食欲的飯菜。因為勉強進食,可傷人脾胃。梁代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曾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中醫認為,脾胃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後天之本”。

小編提示:註意節食,保護脾胃,實是保證健康長壽的重要環節。

(五)忌怒後進食

孫思邈說:“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古人還有“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之說。是說進食應保持心平氣和,專心致志,才能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

(六)忌過冷過熱飲食

老年人宜適溫而食。過冷過熱飲食會損傷消化道粘膜,特別是食道粘膜,久之可引起食道癌。過食生冷還會損傷脾胃。老年人還應多吃易於消化的食物,食物應切細煮軟,應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七)忌過咸,宜清淡

中醫自古以來主張老年人的飲食宜清淡,忌過咸。如飲食過咸,攝入鹽量過多,易造成高血壓病,進而影響心腎功能。《內經》中說:“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醫論》中也說老人飲食應“去肥濃,節酸咸”。飲食除應少鹽外,還應在食物的加工上多采用清蒸、燉等方式,多吃湯、粥,少用油煎炸等烹調方法。

小編提示:有飲酒嗜好的老人,還應忌酒。

(八)註意餐後養生

《千金方》中雲:“食畢當漱口污,令人牙齒不敗,口香”。“食飽令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益人無百病。飽食則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明聞尤《茶箋》載:“用濃茶漱口,可去煩膩,健胃,又可堅齒”。

老人當心處暑秋燥傷人

23日,處暑。養生專傢提醒說,此時節,公眾要當心“秋燥”傷人,在增強身體鍛煉的同時,應註意飲食調理。

在處暑時節,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毛發枯燥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幹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幹結,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養生專傢張東生介紹說,“秋燥”是由於氣候幹燥造成的,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發展為病癥多表現為咳嗽少痰、咽幹不適、手腳心熱等。此外,處暑期間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因此,處暑時節自我保健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

養生專傢表示,預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強身體素質。首先,要確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質量。睡眠可消除人體的疲勞,使人的大腦及肢體得到充分休息。睡眠還能使人體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其次,要加強晨練。晨練應該從早晨剛醒來時開始,早晨醒來後最好先在床上練習叩齒、咽津等,然後再下床到室外進行體育鍛煉。

預防“秋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要盡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說,為防“秋燥”,在飲食調理方面應註意少食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但食用新鮮果蔬一定要適量。此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