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腺瘤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癥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後果。 區分直腸腺瘤的性質,是手術治療方案選擇,以及患者預後好壞的重要保證。直腸管狀腺瘤有哪些表現?直腸管狀腺瘤如何確診?一起來看下。

直腸管狀腺瘤有哪些表現

一、大便習慣改變

結直腸管狀腺瘤病灶較大或多發時,常引起大便習慣改變,即便秘和腹瀉,或伴裡急後重。便秘通常系腺瘤位於結腸遠端,所在腸段腸炎或肉芽腫,使結直腸的能動性發生障礙所致。腺瘤腹瀉多見,病灶愈靠近直腸,固體糞便的推動時對腸壁的刺激愈大,腸蠕動增加,即使排便的次數增多。結直腸絨毛狀腺瘤腹瀉發生率高達50%,特點晨起排出大量蛋清樣粘液便,由粘液分泌過多引起,可造成蛋白質和電解質的丟失,引起低蛋白血癥及底鉀血癥。腹瀉嚴重或持續時間過長可伴發嚴重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循環衰竭等。

二、便血與貧血

約30%下消化道出血為大便摩擦腺瘤所致,血便發生於絨毛狀腺瘤占70%~80%,管狀腺瘤中則較少見。結直腸腺瘤多表現為隱性便血,腺瘤伴有炎癥或壞死者可反復出血,乳頭狀瘤有時可引起嚴重出血,但大量出血少見。直腸腺瘤多在大便表面包繞鮮血,出血量不多,而腺瘤位置較高時,大便呈暗紅色,或見與糞便相混的紫紅血塊。右半結腸腺瘤常僅在查大便潛血時才發現出血。長期慢性少量出血,可引起貧血、消瘦、營養不良等,病人可主要表現為貧血而就診。

三、腹痛

結直腸腺瘤腹痛不多見,可能由於腸蠕動牽拉病灶所致,常表現為隱痛,大便時或便後加重,不向其他部位放射,下腹劇烈絞痛多為腺瘤伴發腸套疊所致。

四、其它

少數結直腸長蒂息肉,如發生蒂扭轉、絞窄引起腫瘤缺血斷裂,可見組織碎塊或完整的腫瘤頂端隨糞便排出。部分直腸甚至乙狀結腸腺瘤,可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便後可自動復原或經手法還納。少數結直腸腺瘤患者尚有過量腸液分泌、腹脹等表現。

什麼是直腸管狀腺瘤

腺瘤是腺上皮組織的良性腫瘤,生長緩慢,無疼痛及其他自覺癥狀,體積小,直徑多在2cm以內,界限多清楚,可活動。

病理改變中肉眼觀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黃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內含粘液。顯微鏡觀察:實質:腫瘤由柱狀或立方上皮組成,雙層排列,並互相吻合成不規則的小管狀或狹長的小梁狀。細胞核大,卵圓形,大小一致,胞漿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無肌上皮細胞。管腔內含PAS陽性分泌物。

間質: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實質和間質間有基底膜分隔。多見於腸道、乳腺、甲狀腺、卵巢等處。粘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狀,腺器官內的腺瘤則多呈結節狀,且常有被膜,與周圍正常組織分界清楚。腺瘤的腺體與相應正常組織腺體結構相似,而且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根據腺瘤的組成成分或形態特點,又可將之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囊腺瘤、纖維腺瘤、多形性腺瘤等類型。

(一)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多見於結腸、直腸粘膜。呈息肉狀,故常稱為腺瘤性息肉。兩種成分都有時,稱為管狀絨毛狀腺瘤。腺瘤可有蒂(與粘膜相連,但也可以是比較平坦的。絨毛狀腺瘤惡變率較高。

(二)囊腺瘤:是由於腺瘤的腺體分泌物淤積,腺腔逐漸擴大並互相融合的結果,肉眼上可見到大小不等的囊腔。常發生於卵巢等部位。

直腸管狀腺瘤如何確診

一、直腸指診:直腸指診頗重要,可發現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腺瘤。如摸到腫瘤光滑、活動、圓形、質軟、有彈性,多提示為管狀腺瘤,若摸到的腫瘤不光滑、分葉、扁平或廣基狀、質地柔軟,往往提示絨毛狀腺瘤。如腫瘤質地不均、固定、局部有結節感、表面伴有潰瘍,則提示有惡變可能。

二、大便潛血檢查(FOB):有結直腸腫瘤傢族史或有大便習慣改變者應作大便潛血試驗進行初篩,若陽性應深入進行X線氣鋇雙對比造影及內窺鏡撿查,以除外結直腸腺瘤及其它消化道病變。

三、放射學檢查:口服鋇劑檢查在服鋇後3~6h造影劑到達結腸後觀察。該檢查方法有局限性,直徑1cm以下的結直腸腺瘤,普通鋇灌腸檢查漏診率可達80%以上,而對直徑1cm以上者,其漏診率在20%~50%。既使采用氣鋇雙對比造影,對直徑>1cm的腺瘤漏診率亦在10%~30%,僅能顯示70%左右的較大病灶。最易遺漏部位是乙狀結腸和盲腸。鋇灌腸對腺瘤的大小、表面形態及其與結直腸粘膜的關糸顯示差,其檢出率還受檢查者的經驗、技術水平的影響。但鋇灌腸可作為結腸鏡未能完成結直腸全程檢查者的補充,有時甚至可以檢出結腸鏡檢查也無法檢出的病灶。在年齡較大,一般狀態欠佳,不能耐受結腸鏡檢查的病人,不能忽視X線氣鋇雙重造影的價值。鋇灌腸與結腸鏡聯合應用,可提高結直腸腺瘤的檢出率。

四、內窺鏡檢查:過去常用的硬乙狀結腸鏡檢查設備簡單、價格低廉、易於掌握,但由於不易充氣,且有對腸管推進作用而使實際觀察到的腸腔距離比鏡管的長度為短,所以漸被淘汰。纖維結腸鏡可檢查整個結腸直腸,有助於結直腸腺瘤的部位、組織學診斷以及一定程度的治療,所以應用廣泛。此種撿查法雖然也偶有出血或穿孔等並發癥,若技術熟練,還是安全的。

技術熟練者應用纖維結腸鏡,結直腸全程窺視成功率在90%以上。對腸粘膜隆起性病變的直視及咬取組織學檢查,可使易被鋇灌腸檢查漏診的1cm以下的腫瘤得以檢出。對結直腸腺瘤的活組織檢查應強調幾點:①活檢部位要典型:在不同的區域腫瘤絨毛樣結構的成分不一致,故應強調多點取材,對大的腺瘤,一般要求必須包括腫瘤中心及3、6、9、12點5處。對腺瘤的硬結、潰瘍等有癌變傾向的區域應重點取材,最好能切除活檢。對於直腸腺瘤直徑超過2cm,尤其是無蒂者,均宜行經肛或經骶腫瘤切除檢查,以免對局部惡變的漏診。②鉗取活檢或部分切取活檢對腺瘤癌變的漏診率可達30%以上。對內窺鏡作為治療措施所切除咬取的全部組織均應送病理檢查。對腺瘤大、有惡變可能者,在活檢組織學與臨床診斷矛盾時,應行術中快速冰凍病檢。③組織學檢查方法上,除多點取材、多切片以及最好作連續切片病檢外,還應從治療角度出發,為臨床診療提供全面信息。一份合格的病檢報告應包括:①腺瘤的類型、絨毛成份的比例。②伴不典型增生的程度。③如已有癌變,應註明癌的分化程度、浸潤深度、部位、與切緣的距離等。

直腸管狀腺瘤如何治療好

平息逆轉療法是采用開發出的治療膽囊息肉的特效純中藥系列方劑內服、外用,組合用藥,針對局部著眼全身,通過局部治療(息肉、瘤體脫落)和整體病態因素調整,(逆轉病態受損易感致息因素)為治療膽囊息肉這一癌前病變的頑固性疾病開創瞭一條新路。十幾年來,已為萬餘例膽囊息肉患者治愈瞭疾病,免除瞭手術痛苦,並有效防止瞭膽囊息肉的移位復發、癌變。

陜西關愛康復醫院腫瘤癌癥科(原西安博愛醫院腫瘤治療中心)曹主任、陳主任、曾教授等專傢經十餘年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發現膽囊息肉病以發病率高、致癌率高、隱蔽性強為特點。膽囊息肉的形成,是由於人體內產生的致息因子,引起膽固醇的積聚,腺瘤突變,從而形成,並在一定的條件下惡變為癌, 目前,國內外大多數采用手術治療。根據千餘例患者臨床觀察,85%以上的患者,不需手術治療,且手術易引起息肉的移位再生、癌變,同時手術後並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

專傢組曹主任、陳主任、曾教授等以平息逆轉療法,采用開發、研制出的內服、外貼純中藥膽息平、膽息康、速效化息膏系列方劑,可迅速調整、逆轉患者整體病態因素,激活淋巴免疫系統,消除致息因子,清理積聚的膽固醇,調理肝膽,軟堅散結,萎縮消除膽囊息肉,膽囊炎抑制惡變傾向,從而有效的治療膽囊息肉、膽囊結石、膽囊炎等疾病,免去患者手術痛苦,並有效防止瞭膽囊息肉的移位復發、癌變。該治療方法具有費用低、治療方便,不影響工作等特點。

平息逆轉療法,以現代醫學科研成果理論為依據,以祖國中醫藥學為基礎,以息肉發展、演變過程為對象,由此開發研制的專治腸息肉、胃息肉、膽囊息肉的純中藥腸息平、膽息康、速效化息膏系列方藥;經數千例患者臨床使用具有息肉脫落快、臟腑功能恢復快、癥狀解除快、愈後不復發、無毒副作用、藥性穩定等優勢。

什麼樣的大腸腺瘤容易癌變

大腸腺瘤與大腸癌關系密切,目前研究認為至少80%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歷時大約5年以上,平均10~15年。積極診治大腸腺瘤是控制、減少大腸癌的重要途徑。

大腸腺瘤表現為大腸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為有蒂型和廣基型。組織學切片上可見多少不等的絨毛狀成分。根據腺瘤中絨毛狀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將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絨毛狀成分占20%~80%)和絨毛狀腺瘤(絨毛狀成分占80%以上)3種,臨床上以管狀腺瘤最為多見,占70%左右。由於其分類特點,隻有當對完整的腺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後,才能確定腺瘤的組織學類型。

雖然大部分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但不是所有大腸腺瘤均發生癌變。腺瘤的癌變與下述因素有關。

1.腺瘤大小:一般來講隨著腺瘤的增大其癌變機會顯著上升。據文獻報道,直徑<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發生率分別為1.7%~2.6%、6.5%~24.3%、12%~25%,浸潤性癌的發生率分別為1%~1.3%、9.5%~9.8%、41.7%~46.1%。近年來發現一種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徑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惡變率高,但卻易漏診,故腸鏡檢查時須仔細。

2.病理類型:腺瘤中絨毛狀成分越多越易癌變,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狀腺瘤癌變率較低。

3.腺瘤外形:廣基型腺瘤癌變率明顯高於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隨著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變率顯著上升,輕度不典型增生者癌變發生率約5.7%,中度為18%,重度達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