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病人就醫通常要花費很多時間與金錢,一定程度上造成瞭一個傢庭的經濟負擔。病人往往想著能盡早回到工作崗位,可以減輕這部分負擔。那麼得瞭癌癥還能不能上班?多久才能上班?詳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傢。

該怎麼緩解癌癥晚期患者的癌痛癥狀

一、藥物止痛法

首先要評估疼痛程度,根據評估結果遵醫囑按三級止痛原則給予鎮痛藥,並註意觀察止痛效果和藥物副作用,發現異常及時減量或停藥。在患者疼痛反應強烈時,適當加用鎮靜藥。當然,這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給藥。

二、非藥物止痛法

這主要是營造良好的氛圍,讓患者聽一些平和音樂,調節患者的情緒。也可以用按摩或者熱敷患者疼痛的部位,緩解疼痛程度。局部用薄荷油、樟腦酊、冰片等塗擦以緩解局部疼痛。

三、心理護理法

患者的疼痛程度是因人而異的,特別是晚期的癌癥病人,會有明顯的癌痛感覺。病情是其中之一的因素,而另一方面,患者的恐懼或者無助也加深瞭疼痛的感覺。這時候,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適時地疏導患者、安慰患者,幫助、支持患者戰勝病魔。

四、基礎護理法

由於晚期癌癥病人器官逐漸開始衰竭,很多患者都會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這時候,應該加強各項基礎護理。註意患者的皮膚口腔、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的護理。以防出現各種並發癥。

癌癥病人何時能上班

在越來越發達的醫學面前,癌癥已非絕癥,經積極治療後,很多人完全可以再次工作。但治療後多久上班則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因社會、傢庭環境條件而異。

臨床上發現,癌癥病人參加到社會活動中後,精神上往往會產生更多的信心和力量,註意力也會轉移,對疾病進一步康復有好處。作為癌癥病人的傢屬,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協助病人恢復部分或全部傢庭和社會工作,切勿過多地包辦。作為病人,要樹立信心,根據自身的情況,先從起居做起,適當參加娛樂活動和體育鍛煉,培養生活情趣,逐漸恢復病前工作。

早期患者即無腫瘤轉移者,經手術治療後,如不需化療和放療,半年後即可考慮半天工作或從事輕松工作;若要進行化療和放療,則需治療結束後半年至1年方可考慮工作。

中期患者經手術治療後,化療一般仍要6~8個療程,短至半年,長至2年。放療則短些,同樣需要在治療結束半年至1年後根據具體病情,才可考慮從事輕工作。在康復過程中要根據自身的體力、精神來安排適當的工作,最好先進行半天的工作適應一下,但是在化療或放療期間去工作是絕對不可以的。

晚期患者一般病情較重,多數人難以再工作瞭。但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癥取得瞭較顯著的療效,一些晚期患者不但生存期延長,生存質量亦非常不錯。帶瘤生存的病人要在醫生的嚴密觀察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輕松工作,但每天工作的時間要遠遠少於8小時。

癌癥患者經治療後表觀上常與普通人無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體內癌細胞生長環境的影響,不可過於操勞,以免癌癥的復發。癌癥患者一般都知道要避免體力勞動,但他們常常忽視腦力勞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腦力勞動所消耗的能量絕不低,特別是一些創造性的腦力工作。建議患者從輕微工作做起,適應1~2年,再逐步增加工作量。癌癥病人在上班工作的同時,也要堅持回醫院做好復查工作,同時也應堅持服中藥如人參皂苷Rh2之類提高免疫功能。服用時間,早期癌癥患者要堅持1~2年,中期者2~4年,晚期者要堅持3~5年。

經常吃什麼會得癌癥

過食溫熱性食物

所謂的溫熱性食物,一是指直接感受到的溫度過高、過燙的食品;一是指屬於中醫藥性劃分中的溫熱之性食物。因為過於辛熱,容易損傷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所以這類性質的食品最易誘發的是消化系統的腫瘤。

酒為辛熱之性,長期飲酒,是消化系統腫瘤發病最常見的因素。山東西南地區為食道癌的高發區,就與這一地區飲食中嗜熱、嗜酒有關。其實,早在1964年,世界衛生組織就認為酒精飲料的過度消費與口腔癌、喉癌及食道癌有關。在分別對江蘇啟東縣肝癌相對高發的通興鄉與相對低發的西寧鄉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前者肝癌病死率是後者的2.5倍。而兩鄉隻有一路之隔,自然環境基本相同,吸煙率也相當,所不同的是肝癌高發區的人們愛喝酒,低發區的人們則喜歡飲茶。

同樣屬於中醫熱性食物的還有煎炸、熏烤的食物,這類食物因經過高溫的油炸和烤制,亦隨之變為熱性食品。經研究證實,長期食用此類食品,易於導致胃癌、腸癌、肝癌等。

肥甘厚膩太過

中醫的肥甘厚膩之品,屬於甜味、油膩性食物。從臨床研究來看,甘味食物即淀粉類、糖類食物,攝入過量易導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能促發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和胰腺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腫瘤屬於積證的范疇,《內經》認為,積證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滯,而肥厚飲食,容易助濕生痰,無疑會加重這些病理產物的凝聚。

咸味太過

除瞭食鹽,咸味食物還包括咸菜、咸魚、咸肉以及其他醃制食品等。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常食醃制食品者食管癌發病的危險性是不常食用者的2.79倍。嗜食咸味食物最容易導致的癌癥是胃癌。嗜食咸魚的日本漁民,胃癌、食道癌的發生較為普遍。嗜食咸魚亦是致鼻咽癌的一個重要因素。馬來西亞研究人員發現,沿海居民患鼻咽癌較多,原因與他們愛吃咸魚有關。

黴爛食物

黃曲黴毒素已被公認為是最強烈的致癌物,而黃曲黴菌富含於黴爛的谷物、玉米、花生中,該菌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易於生長繁殖,研究發現其可誘發實驗動物的多種腫瘤。

我們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註意不能長期的喝酒和抽煙,特別是酒之類是最容易引起消化系統出現問題的,還會引起肝臟上面的問題,而且還有可能引起癌癥的發病,其實我們應該從小事上面多註意一些,很多統計都顯示如果人在大量的喝一些酒精之類的事會發現患上肝癌的幾率比較高的,所以建議男性或者女性及時把戒煙戒酒。煙酒是非常傷害我們身體的。

中醫眼中的癌癥

中醫的特性是平衡。中醫的“中”字,不僅僅指中國醫術,還包含瞭中庸之意。《說文解字》註:“中,內也。從口。上下通。”“庸,用也。從用從庚,更事也。”“中庸”之意是通過變更調整,使事物處於上下左右之間的最穩定狀態,這種狀態即是平衡。

癌是氣結血凝之物“癌”字是在古漢字“嵒”(yán)字上加一個“疒”偏旁。嵒,《說文解字》註:“山崖也。從山,從品。徐鉉註釋:‘象巖崖連屬之形’。”癌也稱惡性腫瘤。《說文解字》註:惡,蝮一類毒蛇;腫即臃,不潰爛者為腫。“瘤,腫也。”《釋名·釋疾病》:“瘤,流也。血流聚而生瘤腫也。”

從字義上解讀“癌”,可得到這樣的印象:血的流註受到阻礙,演變為不潰爛的臃腫,如毒蛇盤踞,害人性命。這就是癌。它形如海岸邊重迭高陗的山,非常險巁。

將“癌”的字義和歷代醫傢對肝藏血的論述聯系起來,可以產生新的聯想。清代醫傢唐宗海在《血證論》中講道:“肝主藏血,血生於心,下行胞中,是為血海。凡周身之血,總視血海為治亂。血海不擾,則周身之血,無不隨之而安。肝經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則以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遏鬱,則血脈得暢。”清代醫傢周學海在《周氏醫學叢書》中說:“肝主血,而氣者所以行乎血,氣滯則血凝,行血中之氣正以行血也。”

學習古代醫傢的論述,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肝治諸亂。故《素問·靈蘭秘典論》對肝有形象的描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性剛烈,喜條達,藏血。明代醫傢馬元臺在《合註素問靈樞》中,對“將軍之官”做瞭解釋:“肝氣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主春生之氣,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肝屬木,木主發生,故為將軍之官,而謀慮所出,猶運籌帷幄之中也。”肝在人體這個“國傢”中處於將軍地位,行保衛國傢之職,與膽——— —— 中正之官相表裡,以智慧、有序、適度的作為,促進人體的正常運轉。

如果身體內部出現“動亂”,尤其癌腫瘤這樣的大亂,首先是將軍未行平定諸亂之職。大亂是小亂演化而成。防微杜漸將小亂消滅在萌芽狀態,是肝將軍之官必須履行的職責。肝為血海,“血海為治亂”。既然肝攘外安內的作用如此重要,確保肝的本性不受傷害十分重要。將軍之官的本性是:大智大勇,沖和調達,直來直去,剛正不阿。對將軍的這種本性隻能保護,不可遏鬱。

癌癥的誘因諸多,肝之遏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遏鬱使肝變得消極甚至頹廢,違反瞭肝“沖和調達”的將軍本性。臨床中癌癥患者,在性情方面多有抑鬱的歷史,也多有在子時前不眠者。前者壓抑瞭肝的剛烈本性,後者耗瞭肝的少陽之氣。氣滯血凝,血流聚而瘀阻則生腫瘤也。血瘀阻在於不氣化,而中醫十分重視 “氣化”。

“氣化”是中醫高度抽象的一個詞,是人體健康長壽的關鍵。不斷地深入認識其內涵與外延,有助於我們剖析人體機制。我認為:既然中醫理論確定肝為血海,預示著海是孕育生命的搖籃。血作為人體最基本的“生命”,是在肝中孕育而成。推動這一變化的是肝之陽氣。肝陽氣化精微為血,氣血互抱“遊行三焦,達於腠理。”(清·唐宗海《血證論》)正如明代醫傢袁班輯在《論治心傳》中所說:“夫肝體固賴心血為養,而其所以為將軍之性,寄龍相之威也,以真陽之本也。肝陰不足固多為患,而肝陽亦為至重。”如果肝之陽氣受到遏鬱,不能行氣化之職,精微無氣化不能孕育為血,非血則為多餘之物,滯留局部漸聚成瘤。精微聚而不化,故無包膜,也就無約束,便瘋長隨意,其狀重迭如嵒,所以稱之為癌。腫瘤良惡之分在於有無包膜,一般情況下無包膜者為惡性;有包膜者為良性。有包膜者是為長出之物;無包膜者為滯留之物,因其無根,故常有患者經補氣後吐出或便下。

關於癌癥的四大真相

真相一:人人都有癌基因

從醫學上講,倘若能檢查出癌細胞,就可以診斷這個人患癌癥瞭。所以絕對不是人人身體裡都有癌細胞,但是,每個人身體裡都有原癌基因,它主管細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長需要它。人身體裡還有抗癌基因,事實上的作用是抑制原癌基因使它不過分“活躍”。在平常,它們維持著一種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過分活躍,而抑癌基因卻失去活性。歸根結底,還是外面有一個致癌因素在作用於它。這個致癌因素主要的,或者說80%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存在於不良的生活行為之中。

真相二:癌癥的易感性可以遺傳

近年來對基因的研究非常深入,甚至把人體結構基因圖都解密瞭。現在已經知道癌癥是一個多基因遺傳易感性疾病,基因是管理遺傳的,科學研究發現不少基因都與癌癥有關,但它不是一個必然的因素,即父親患癌,子女並不一定得癌,那麼遺傳的究竟是什麼呢?實際上,遺傳的是對致癌因素的易感性,不是癌。例如父親是患肺癌去世的,兒子便會對煙霧裡的致癌因素易感,因為父親把它遺傳給瞭兒子,但兒子不抽煙,得肺癌的幾率就很低瞭。

真相三:半年一次體檢比較合適

癌癥的整個進展過程比較短促,癌癥是等不及的,除宮頸癌高危人群可以有較長的間隔外,其餘癌癥的高危對象應每年檢查2次。這樣能早期發現癌癥,爭取最佳治療機會。

我們不可能使每個健康的人都一年兩次去查癌,醫學研究知道,得癌的機會並非人人均等的,某一種人是某種癌的高危對象。如抽煙的人是肺癌的高危對象,小夥子抽煙雖厲害,但年輕人得肺癌的幾率低,因而我們就讓40歲以上抽煙厲害的人每年做兩次胸部X線檢查。

真相四:許多“患者”實際上已經被治愈

其實有不少癌癥在治療後效果絕對是好的,尤其是乳腺癌、宮頸癌、鼻咽癌等。癌癥也是病,治好瞭就好瞭,治療癌癥講5年生存率,不少生存5年、10年的患者實際上就是治愈瞭。我們看見很多癌癥患者沒治好,術後復發瞭。本質上,那些沒有治好的患者是診斷得太晚瞭,關鍵是沒有做到早期診斷。應該說,診斷提前一步,復發減少一點,診斷越提前,復發越少,真正做到早期診斷可以不復發,不復發意味著可以治愈。看見有人癌癥治療後又復發瞭,就得出癌癥是不能治愈的結論是錯誤的。說到底,癌癥也隻是一種疾病,是可防可治的。從我做起,註重預防,便可遠離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