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癌癥一直就是人類的最大敵人,歷史上很少出現有癌癥能夠被治愈的情況,但是最近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們正在逐漸的克服這一疾病,癌癥患者為什麼會發燒?發燒又稱發熱,腋窩體溫超過37.2攝氏度,一般可認為是發熱。詳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癌癥患者為何發熱

1、普通感染

腫瘤患者發熱的最常見原因是由細菌、病毒、黴菌感染。腫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發生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尤其常見於婦科腫瘤術後患者)。

2、藥物熱

腫瘤患者常常會用到一些特殊的藥物,如博來黴素、順鉑、幹擾素、白介素、唑來膦酸等等,這類藥物常見副作用就有發熱。還有輸血及血制品有關的致熱原性反應也會導致發熱,比如輸註白蛋白,輸血等。

3、腦轉移後中樞性發熱

當癌轉移至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這類發熱不多見,可作腦CT或者核磁確診。

4、放療後發熱

主要由放射性肺炎引起。食道癌,肺癌,縱膈腫瘤患者往往可能會進行放療,射線劑量和累積可能會造成放射性肺損傷,繼而引發放射性肺炎,可根據病史、體檢及胸部X線而診斷。

5、化療後發熱

據估計,化療後9成以上的患者會出現白細胞下降。白細胞下降患者中約70%的發熱由感染引起。

6、激素熱

由於腦腫瘤或者某些特殊癌癥需大劑量長程使用皮質激素。激素應用後引起的腎上腺危象,一般比較竿見。

7、腫瘤熱

當排除上述原因而未發現感染性病因時,必須考慮腫瘤性發熱的可能性。腫瘤性發熱常見於腫瘤的進展期,有廣泛腫瘤壞死或明顯腫瘤細胞破壞的患者會出現腫瘤性發熱,惡性腫瘤組織內的局限性炎癥,瘤細胞產熱量過多等。

癌癥病人發熱的正確處理辦法

癌癥發熱是一般患者都有的現象,之所以會發熱,主要是受兩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癌細胞影響瞭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大部分病人會因為腫瘤自身或接受治療使得免疫力降低,尤其是白細胞偏低的病人,常因感染引起發熱。

第二,藥物反應、自身免疫疾病、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缺乏或癌癥自身都可引起發熱。

低於38℃,為低熱。患者一般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置。如果體溫較高或出現持續不退的發熱則應當及時與醫師聯系。

要隨時測量和記錄患者體溫的變化。降溫的措施中,患者傢屬在傢中要備一支體溫計。物理降溫是有效且最為安全的首選措施。物理降溫是指用冰袋冷敷或者用稀釋的酒精擦拭大血管處,如頭部、太陽穴、頸部、腋窩、腹股溝,而不要在枕後、耳後、前胸、腹部擦拭。另外,足底等處可冷敷冰袋。

也可以用溫水擦拭。采取降溫措施後30分鐘復測體溫,患者體溫在39℃以下時,以後每1~2小時測量1次體溫。退熱後,患者往往會大量出汗,這時護理人員應該及時協助患者擦幹身體,更換清潔的衣服和床上用品,防止褥瘡和感冒。

一些退熱藥物會導致體溫驟降,有些患者和傢屬盲目地認為藥物降溫又好又快。致患者大量出汗,引起虛脫和休克。體質虛弱者和老年患者尤其要慎用退熱藥。

發熱使得患者機體的分解代謝增快,高熱時要註意多飲水(鹽開水、果汁、湯、牛奶等),補充體內喪失的水分和鹽分。同時由於臨時的發熱,使得能量消耗增加,因而患者也需要適當補充營養。

關於癌癥必須知道的11個常識

1.當一個人得癌癥時通常也意味著他有營養不良等問題。這也許是來自遺傳,可是其中也有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等因素的影響。

2.要想擺脫營養缺陷綜合征的困擾,你需要改變飲食結構,多吃點營養豐富的食品;一日4到5餐並且在裡面添加增強免疫力的物質。

3.所謂化療就是殺死體內那些繁衍迅速的癌細胞。然而,與此同時,它也扼殺瞭骨髓、腸胃道中迅速生長的健康細胞,並嚴重影響五臟機能。

4.組織和器官造成瞭燒灼傷、放療在搗毀癌細胞的同時也對健康的細胞和瘢痕等不同程度的損害。

5.在化療和放療的初期,腫瘤在尺寸上是有縮小的趨勢的。可是,治療效果卻和治療時間不成正比。化療、放療的時間眼看著一每天增長,腫瘤卻還在患者體內膽大妄為。

6.當體內因長期化療、放療積聚瞭過多有毒物質時,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就會大大下降甚至徹底崩潰。因而一點點小感染或者並發病就足以讓癌癥患者搭上性命。

7.每個人的體內都有癌細胞。在常規測驗中這些癌細胞並不會檢驗出來直至他們滋生到幾億個。當醫生告訴癌癥患者經過治療他們體內已經沒有癌細胞瞭,其實,這隻意味著化驗沒辦法檢測出癌細胞,因為它們的數量還沒達到可檢測到的程度。

8.在人的一生中,癌細胞會出現6到10次不等。

9.當一個人的免疫系統抵抗力強的時候,癌細胞極容易被殺死從而阻斷瞭它繁殖、形成腫瘤的可能性。

10.長期的化療和放療可使癌細胞對其產生免疫,這時候要想搗毀癌細胞也就難上加難瞭。那手術治療呢?非常抱歉的告訴你,它很容易造成癌細胞的轉移。

11.癌細胞的快速分裂和生長需要大量能量,因而控制癌癥患者營養的攝取,即醫學界所指的“餓死癌細胞”也是抗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癌癥的早期信號都有什麼

1、原因不明的胸痛,咯血絲痰。

2、炎癥在肺同一部位反復發生,經積極的抗炎治療,效果不佳。

3、肺結核病人病情穩定後,突然復發惡化。

4、肺局部肺氣腫或肺不張者,應提高警惕,必要的時候做支氣管鏡檢查。

5、原因不明的視力障礙或視野缺損,即使無明顯的眼底改變,也應進行常規頭部CT檢查,對可疑病例應進一步行MRI檢查。

6、對於眼肌麻痹患者,在排除外傷、糖尿病及炎癥等因素後,應行頭顱CT檢查。

7、因顱咽管瘤多發生於兒童或青春期前,故如幼兒僅出現輕微的視力障礙或視野缺損,但同時伴發育停滯,智力低下,應高度警惕顱內腫瘤的存在。

8、鞍區腫瘤除眼部視覺改變外,常常會有其他全身癥狀伴隨,如內分泌障礙,頭痛等。因而當出現這些癥狀時要懷疑顱內腫瘤的存在。

9、咽下梗噎感:最多見,可自選消失和復發,不影響進食。常在病人情緒波動時發生,故易被誤認為功能性癥狀。

10、胸骨後和劍突下疼痛:較多見。咽下食物時有胸骨後或劍突下痛,其性質可呈燒灼樣、針刺樣或牽拉樣,以咽下粗糙、灼熱或有刺激性食物為著。

中醫眼中的癌癥

中醫的特性是平衡。中醫的“中”字,不僅僅指中國醫術,還包含瞭中庸之意。《說文解字》註:“中,內也。從口。上下通。”“庸,用也。從用從庚,更事也。”“中庸”之意是通過變更調整,使事物處於上下左右之間的最穩定狀態,這種狀態即是平衡。

癌是氣結血凝之物“癌”字是在古漢字“嵒”(yán)字上加一個“疒”偏旁。嵒,《說文解字》註:“山崖也。從山,從品。徐鉉註釋:‘象巖崖連屬之形’。”癌也稱惡性腫瘤。《說文解字》註:惡,蝮一類毒蛇;腫即臃,不潰爛者為腫。“瘤,腫也。”《釋名·釋疾病》:“瘤,流也。血流聚而生瘤腫也。”

從字義上解讀“癌”,可得到這樣的印象:血的流註受到阻礙,演變為不潰爛的臃腫,如毒蛇盤踞,害人性命。這就是癌。它形如海岸邊重迭高陗的山,非常險巁。

將“癌”的字義和歷代醫傢對肝藏血的論述聯系起來,可以產生新的聯想。清代醫傢唐宗海在《血證論》中講道:“肝主藏血,血生於心,下行胞中,是為血海。凡周身之血,總視血海為治亂。血海不擾,則周身之血,無不隨之而安。肝經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則以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遏鬱,則血脈得暢。”清代醫傢周學海在《周氏醫學叢書》中說:“肝主血,而氣者所以行乎血,氣滯則血凝,行血中之氣正以行血也。”

學習古代醫傢的論述,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肝治諸亂。故《素問·靈蘭秘典論》對肝有形象的描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性剛烈,喜條達,藏血。明代醫傢馬元臺在《合註素問靈樞》中,對“將軍之官”做瞭解釋:“肝氣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主春生之氣,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肝屬木,木主發生,故為將軍之官,而謀慮所出,猶運籌帷幄之中也。”肝在人體這個“國傢”中處於將軍地位,行保衛國傢之職,與膽——— —— 中正之官相表裡,以智慧、有序、適度的作為,促進人體的正常運轉。

如果身體內部出現“動亂”,尤其癌腫瘤這樣的大亂,首先是將軍未行平定諸亂之職。大亂是小亂演化而成。防微杜漸將小亂消滅在萌芽狀態,是肝將軍之官必須履行的職責。肝為血海,“血海為治亂”。既然肝攘外安內的作用如此重要,確保肝的本性不受傷害十分重要。將軍之官的本性是:大智大勇,沖和調達,直來直去,剛正不阿。對將軍的這種本性隻能保護,不可遏鬱。

癌癥的誘因諸多,肝之遏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遏鬱使肝變得消極甚至頹廢,違反瞭肝“沖和調達”的將軍本性。臨床中癌癥患者,在性情方面多有抑鬱的歷史,也多有在子時前不眠者。前者壓抑瞭肝的剛烈本性,後者耗瞭肝的少陽之氣。氣滯血凝,血流聚而瘀阻則生腫瘤也。血瘀阻在於不氣化,而中醫十分重視 “氣化”。

“氣化”是中醫高度抽象的一個詞,是人體健康長壽的關鍵。不斷地深入認識其內涵與外延,有助於我們剖析人體機制。我認為:既然中醫理論確定肝為血海,預示著海是孕育生命的搖籃。血作為人體最基本的“生命”,是在肝中孕育而成。推動這一變化的是肝之陽氣。肝陽氣化精微為血,氣血互抱“遊行三焦,達於腠理。”(清·唐宗海《血證論》)正如明代醫傢袁班輯在《論治心傳》中所說:“夫肝體固賴心血為養,而其所以為將軍之性,寄龍相之威也,以真陽之本也。肝陰不足固多為患,而肝陽亦為至重。”如果肝之陽氣受到遏鬱,不能行氣化之職,精微無氣化不能孕育為血,非血則為多餘之物,滯留局部漸聚成瘤。精微聚而不化,故無包膜,也就無約束,便瘋長隨意,其狀重迭如嵒,所以稱之為癌。腫瘤良惡之分在於有無包膜,一般情況下無包膜者為惡性;有包膜者為良性。有包膜者是為長出之物;無包膜者為滯留之物,因其無根,故常有患者經補氣後吐出或便下。

肝氣的鬱滯則會引起身體各個臟腑的衰敗,因此我們要養肝氣,防治肝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心情舒暢,這樣才會免除癌癥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