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婦科惡性腫瘤呈現不斷年輕化趨勢,如今17、8歲的女孩患上子宮頸癌的案例也並不鮮見,據空軍總醫院腫瘤醫院院長夏廷毅介紹,女性生殖系統中的每一個器官都可能患癌,其中,最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是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

導致婦科腫瘤的因素

人文社會因素

⒈年代:近年外陰原位癌增多瞭,但浸潤癌無甚改變。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比例發生瞭扭轉。卵巢癌患病率近40年增加瞭3倍。近10年,卵巢癌患病率增加瞭30%,病死率增加瞭18%(高永良,2001)。

⒉城鄉差別:卵巢癌在大城市患病率是15.3/10萬;中等城市為12.6/10萬。子宮頸癌患病率也是大城市高,小城鎮低,但農村的病死率卻是大城市的3倍。

⒊地區差異:卵巢癌患病率以北歐最高(15.1/10萬),中美洲最低(1.9/10萬),南非州、東亞也低。中國大陸葡萄胎發病率為80/10萬妊娠,此率比歐美約高2倍。

⒋經濟收入及文化程度:經濟、文化、衛生水平低的農業人口,其子宮頸癌發病率較市區同齡女性高十幾倍及數十倍。

環境因素

⒈地理因素:葡萄胎發病是山區低、沿海高。子宮頸癌的發病則是山區高於平原。

⒉理化性因素:一般認為癌腫的發生有80%—90%是直接或間接與環境有關,而環境因素中的80%是化學性的。如亞硝胺、煤焦油、烷化劑等。

遺傳因素

一般認為遺傳因素隻占婦科惡性腫瘤發病原因的10%。在卵巢癌的病因中,與遺傳因素有關的隻占2.5%—7%(王希芝,2001)。據報道:卵巢癌有5%—8%屬於遺傳易感者,其中70%為遺傳性卵巢癌乳腺癌綜合征(高永良,2001)。子宮肌瘤也可能有遺傳因素,其染色體異常發現率為30%。有傢族史者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的2.2倍。美國黑人的子宮肌瘤發生率高於白人3.4倍。

女性婦科惡性腫瘤須警惕

註重生活細節 遠離癌變威脅

研究表明,絕大部分癌癥的發病與不良環境及生活方式不當有關聯,而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對女性生殖系統癌癥是有一定預防意義的。英國癌癥研究會發佈報告說,英國每年確診的癌癥患者中,超過4 成由吸煙、飲酒、缺乏蔬菜水果、不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引起。衣、食、住、行都可能會引發"生活方式癌"。

易患生殖系統癌癥的危險年齡因癌癥種類而異,一般為四十歲至六十五歲。最有可能患子宮頸癌的年齡是四十歲至四十九歲,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多是五十五歲至六十五歲的婦女,當然現在年輕的也不少。根據發病年齡段對不同癌種進行針對性的篩查也有助於癌癥的早發現,早治療。

警惕婦科疾病潛在的"蛛絲馬跡"

夏廷毅教授表示,有些婦科疾病與惡性腫瘤的癥狀類似,患者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以致延誤治療。例如宮頸癌早期多為接觸性出血,中晚期為不規則陰道流血,年輕患者也可表現為經期延長、經量增多,這些現象都與普通的婦科炎癥很相似。

而子宮內膜癌極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癥狀,僅在普查或其他原因作婦科檢查時偶然發現。一旦出現癥狀,則多表現為子宮出血、陰道排液、疼痛等。有時也可與其他疾病混淆,以至延誤診斷。須通過細胞學檢查、B超、診斷性刮宮及宮腔鏡檢查等來確診。

專傢建議,女性日常體檢的時候做一下子宮頸塗片檢查和盆腔檢查。這兩種常規普檢可在患者尚未註意到有異常情況之前發現婦科癌癥或癌前狀況。如果能在早期發現,癌癥會較易治療。

"手術+放療"成生殖系統癌癥"金標準"

夏廷毅教授建議,患者應根據腫瘤不同及分期選擇手術、放射或綜合治療。隻有根據臨床期別、是否侵犯周圍器官、有無遠處轉移等因素正確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隨著放療技術將圖像引導、高劑量聚焦和精確適型等高效結合為一體,放療步入精確化時代,並成為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大約有接近2/3的婦科惡性腫瘤的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療,

以空總腫瘤醫院引進的國際領先的TOMO(拓姆刀)螺旋斷層放射治療系統為例,高精度的影像引導放療系統,成像精度高達±0.1mm,保證瞭患者每次治療時,治療計劃在位置和劑量上的雙重高精度。不僅用於早期腫瘤效果十分顯著,更被譽為復雜和疑難腫瘤病例的克星。讓傳統治療方式的不可能變為可能。現代醫學進展一日千裡,及時的更新健康理念、就醫觀念是獲得最佳治療的有力保障。

婦科腫瘤的鑒別方法

1、西科腫瘤的定位診斷

早期病例(不論良、惡性腫瘤)能扣清腫塊與子宮境界者,再結合影像檢查,不難作出定位診斷;晚期(良性者與周圍器官、組織粘連;惡性者對周圍器官、組織有浸潤或轉移),則須更多依賴影像檢查,因體檢及婦科檢查不易分清其境界。

2、 婦科腫瘤的定性診斷

婦科腫瘤雖經定位,但不瞭解其性質,仍然“無濟於事”。這對婦科良性腫瘤的影響還不太大,但對手術的難易,術前也要有所估計。凡有胃腸道癥狀者,術前應行鋇灌餐或鋇肛檢查;對有泌尿道癥狀者,術前應行泌尿系造影,對於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亦是需要的、子宮頸癌經局部刮片(最好在陰道鏡指引下刮片)、細胞學檢查或/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以確診;子宮內膜癌經分段診刮亦可確診。但值得強調的是,如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為原位癌(HIS)者,不論是子宮頸癌還是子宮內膜癌,都應在原取材部位及其鄰近部位再取材復查,方能作出最後診斷,因侵蝕癌附近可呈原位癌圖像,反之亦然,故須慎重。

以下重點就卵巢惡性腫瘤的定性診斷加以論述。其要求不僅在於判斷是否惡性腫瘤,並要判斷何種類型的惡性腫瘤。判斷的方法隨著醫學科學的進展不斷更新,但其目的在於尋找並證實腫瘤標志。此詞由於涉及到的學科領域發展‘舊新月異”,故迄今其定義仍未規范化。就其廣義而言,包括機體內任何能提示有腫瘤存在的變化,如結構變化(細胞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功能與結構檢查、免疫組化檢查)、生物化學變化(免疫學檢查、生物化學檢查、內分泌檢查)等。

(一)細胞學檢查:可結合病情采用不同方法取材檢查,如①陰道後彎窿吸液塗片檢查,雖陽性率僅33%左右(因輸卵管可能梗阻),但檢查方便,可重復,無創傷。如能排除子宮、輸卵管癌,}i!1可成為惡性卵巢腫瘤診斷指標之一,故不妨常規施行。②一子宮直腸窩穿刺吸液或沖洗液(無腹水者)檢查,對盆腔無炎癥及粘連、疤痕者可行。宜用21號2c;m皮內註射針及lOml吸筒由子宮頸後方1 cm-l.Scm處刺人抽吸,吸出物註人3m1 Ringer液中(要反復沖洗吸管),離心後沉渣塗片、染色、鏡檢。如抽出液多,可按腹水處理。③腹水檢查,可經腹壁(如量少,宜在B超指引下進行)或經陰道後育窿穿刺取液。須取液〕20(hnl,分置試管內,以2 OOOr/mug離心,沉渣塗片以Pap或I11J染色,癌細胞發現率可達93 %o。值得註意的是,有時雖不能查見癌細胞,但如出現間質細胞(腫瘤刺激),砂粒體小如中層鱗狀細胞核,致密的鈣化體,為同心圓結構,邊緣清晰,PaE〕染為黃色,見於漿液性囊腺癌或粘液卡紅(卵巢粘液性囊腺癌陽性細胞染為藍色,分化好;直腸的粘液腺癌則染為紅色,分化不良),亦為惡性腫瘤的特征。

最近文獻介紹一種純化查卵巢癌性腹水惡性細胞的快速、簡便方法(Hirte等,1992),系用20tQn尼龍網孔濾器,濾去腹水中的單一細胞與小細胞,留取大細胞塊,其中含有惡性細胞,用免疫細胞化學分析。癌細胞陽性率平均可達卯.6士1.7%097.5士0.5%此外,適宜病例可采用瘤體穿刺細胞學檢查。腫瘤貼接腹壁或陰道前、後彎窿部者,可用毫針(管內徑僅0.6mm)穿刺,以Sml吸筒負壓吸引。吸出物註人3 ml Ringern液中,以2 OOOr/min離心,沉渣塗片,用Pap染色,診斷正確率高達85%-}0%;實性或囊、實性腫瘤還可用肝穿刺針取材,作細胞學或組織學診斷。據文獻報道,因采用此類技術得以診斷、及時治療者的效果遠勝於因循生誤、失去治療良機者;且選例及穿刺適當,不致引起惡性擴散。

(二)組織病理學檢查:在卵巢惡性腫瘤治療前,僅能通過腹腔鏡或剖腹探查術作出診斷,而要作病變分期,則組織病理學檢查是不可缺的手段。近年免疫組化有瞭很大的發展,並能用於福爾馬林固定、石臘包埋的組織切片。通過免疫組化分析,將傳統的形態學分類與功能結合,不僅能協助診斷,且在研究腫瘤的來源、監測冶療效應及估計患者預後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

(三)免疫學檢查:免疫組化法與免疫細胞學分析均屬於免疫學檢查方法,但偏重於回顧性研究或鑒別診斷。目前用血清學方法發現的惡性卵巢腫瘤抗原,多屬腫瘤相關性抗原,其特異性尚不顯著。通過傳統方法產生多克隆抗體,進而發展為用體細胞雜交技術產生特異性單克隆抗體,以放射性同位素標記,可用於原發癌與轉移癌的定位、定性診斷。國內、外常用於卵巢上皮性腫瘤的抗原有OC125,OC133,SONA,SOTA(漿液性腫瘤)、CEA(粘液性腫瘤、纖維上皮瘤)、OC 125或CA 125或COC 166-9(子宮內膜樣癌,透明細胞癌);用於性腺間質瘤者有T, P, E;用於惡性生殖細胞腫瘤者有AFP(卵黃囊瘤、無性細胞瘤、胚胎性癌、畸胎瘤)、hCG(妊娠性及非妊娠性滋養細胞腫瘤、混合性畸胎瘤)。因此,單憑一種免疫學檢查要在治療前判斷一種特定的卵巢惡性腫瘤尚難做到。

(四)內分泌檢查:上述免疫學檢查中的性腺間質細胞瘤實際上是內分泌檢查,隻是所用為免疫組化方法。但卵巢性腺間質細胞瘤因有特殊的內分泌功能及影響,如性早熟、絕經後出血、男性化等,有助於診斷,而卵巢漿液性、粘液性及纖維上皮瘤有的因腫瘤周圍濾泡組織增生,也有非特殊性的內分泌功能而能分泌雌激素,即使是性腺間質細胞瘤,不同的情況也可產生相同的雌激素。此外,近年來由於激素測定方法的進展,發現某些非內分泌器官的腫瘤亦能分泌激素,或雖屬內分泌器官腫瘤卻可產生某些不相關的激素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現象,特稱之為異位內分泌綜合征或副內分泌綜合征,如卵巢透明細胞癌有的就能分泌甲狀旁腺激素而引起高鈣血癥;卵巢原發性絨癌能分泌甲狀腺激素而引起甲亢;有的卵巢漿液性囊腺癌、無性細胞瘤能分泌胰島素導致持續性血糖過低。此類情況雖極罕見,但改變瞭“一種激素隻能由一種內分泌器官生長的腫瘤產生”的臨床傳統觀念;也給臨床診斷帶來瞭一定的混淆,但有希望為臨床提供監測某些腫瘤的TM。

(五)生化檢查:雖在70年代即已有學者發現卵巢惡性腫瘤患者腹水中的鈣、磷、尿素氮、尿酸、膽固醇、總蛋白、總膽紅素、GOT,LDH,AKP等10項生化指標測定值較良性腫瘤患者及正常婦女者明顯增高,但並無特殊性,臨床上僅可用作鑒別良、惡性腫瘤及監測療效的參考。

(六)影像學檢查:如B超、CT, MRI, CDFT已能精細顯示腫瘤內部結構像,但由於囊性、實性或兩者兼而有之者在各種卵巢腫瘤均有存在,而所食組織的復雜性,又往往使影像缺乏特殊性,故須結合其他檢查方法進一步定性。單抗`}`I一GEA, }m'I℃一CEA,'}`ICOC183B2放射免疫顯像診斷在這方面將發揮作用。

近年來,由於系統開展瞭腹膜後淋巴結清除術,證實瞭淋巴結轉移在卵巢惡性腫瘤擴散、轉移的重要性及其規律性,故術前為估計腫瘤的淋巴結轉移情況,GT, MRI固可應用,但費用大。目前已有碳粒、螢光素於陰道側彎窿註射法取代瞭傳統應用的盆腔淋巴造影術。

(七)卵巢惡性腫瘤的分期:在判斷卵巢惡性腫瘤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明確腫瘤波及的范圍,作出分期,方能據以合理治療,故分期極為重要。但在臨床上常被忽視,甚至已經剖腹探查,仍未判明分期,造成進一步處理與患者預後判斷的混亂。

由於目前卵巢惡性腫瘤的定性仍有賴於組織病理檢查,且按FIGO對卵巢惡性腫瘤分期(1987)的要求,不僅要瞭解原發腫瘤的性狀(單側、雙側、類型、是否有目檢或鏡下穿破),還須檢查腹水或沖洗液(無腹水者)中有無癌細胞及轉移灶的范圍、大小(鏡下、小於或大於2cm)與腹膜後淋巴結轉移的部位。因此,非經過腹腔鏡檢查或剖腹探查以及細胞學與組織免疫學檢查不能精確分期;經過治療的病人,雖惡化而尚有可能再手術或雖經定性、定位診斷已臨床治愈但不能確定是否應結束治療而行二次探查手術(SLO)或二次腹腔鏡探查(SLL)者,均須再作分期,藉以確定進一步處理方案。

各種婦科惡性腫瘤有遺傳性嗎

一、婦科性腫瘤的遺傳相關性

是不是所有的婦科惡性腫瘤都與遺傳有關呢?下面談談各類婦科相關惡性腫瘤與遺傳的關系。

1、乳腺癌

乳腺癌是威脅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惡性腫瘤。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平均風險為9%,其發病因素除與雌激素、年齡、飲食、肥胖等諸因素外,還與遺傳有關,尤其在雌激素減少的女性,其遺傳因素所起的作用更為明顯。研究證實約5%的乳癌與遺傳有關,以早期發生和雙側發病為特征。母親或姐妹患乳腺癌,其發病率比一般婦女高3倍。乳腺癌的發生是先天易感性和環境因素的結合, BRCAl和BRCA2基因是已經證實的乳腺癌遺傳易感基因,與遺傳性乳腺癌密切相關。

2、卵巢癌

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婦科惡性腫瘤,卵巢惡性腫瘤絕大多數來源於卵巢上皮細胞,其發病原因不明。10%~15%的卵巢惡性腫瘤以傢族聚集的形式發生,這種傢族聚集現象可能是遺傳傾向合並環境因素作用的結果。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遺傳因素是卵巢癌發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5%~10%的患者與遺傳有關,其中BRCA1、BRCA2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型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和Lynch綜合征II型占大多數。

遺傳型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是BRCA1或BRCA2基因發生突變所致,可發生乳癌、卵巢癌或是同時患兩種癌。一般將一個遺傳型乳腺癌傾向傢族,乳腺癌或I級親屬中2個或2個以上卵巢癌的發生,歸為遺傳型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檢測乳腺、卵巢和子宮內膜遺傳關系的人口學調查顯示,乳腺癌患者傢族中,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相對危險性較高,乳腺癌患者中卵巢癌的發生率增高瞭一倍,卵巢癌患者中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瞭2~3倍,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卻不高,從而提示瞭遺傳型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的存在,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易感性可能存在某些重疊。

Lynch綜合征,即遺傳型非息肉樣結腸直腸癌綜合征(HNPCC),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DNA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引起。根據是否存在結直腸外腫瘤分為I型和II型,I型表現為結直腸癌,II型除結直腸癌外,還表現為多樣性腸外腫瘤,常見的有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在某些Lynch綜合征II型患者的傢屬中還有其他惡性腫瘤的發生,如泌尿系和其他消化系統及甲狀腺癌、腦腫瘤、皮膚癌等。

3、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年齡的增長,肥胖,無排卵性不孕、未產,糖尿病、高血壓,與雌激素增高有關的婦科疾病,及腫瘤傢族史,均被視為高危因素。大約10%的子宮內膜癌與遺傳有關,其中關系最密切的遺傳癥候群是Lynch綜合征,由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引起,與年輕女性的子宮內膜癌發病有關。子宮內膜癌是Lynch綜合征II型中最多見的腸外惡性腫瘤,遺傳性非息肉樣結腸直腸癌患者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為40%~60%

子宮內膜癌分兩種類型:I型雌激素依賴型,是由於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長期作用下而導致子宮內膜增生繼而癌變形成。其發生機制主要與PTEN基因失活和微衛星不穩定等分子事件有關。II型非雌激素依賴型,發病與雌激素無明確關系,多見於老年體瘦婦女,其子宮內膜多萎縮,其發生機制主要與P53基因突變和HER2基因過度表達有關。此外,子宮內膜癌患者中80%有染色體的錯構,染色體三體性也常有報道。染色體10q的等位缺失、17p和p53突變與子宮內膜癌有關。

4、宮頸癌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宮頸癌的發生主要是由於HPV病毒感染,還與性生活過早、多個性伴侶、吸煙、性傳播疾病及免疫抑制有關。在臨床上已經發現宮頸癌的傢族性發生傾向,約1.7%-7%的宮頸癌患者有傢族史。著名演員梅艷芳因宮頸癌去世,其姐姐和母親也同樣患有宮頸癌。曾有一項研究顯示宮頸癌患者的母親中,宮頸癌的發生率為7.9%,明顯高於對照組母親的發病率。但韙惴旱南燈錐員炔龐薪崧邸

5、輸卵管癌

輸卵管癌發病率較低,其發病原因多被認為與輸卵管的慢性炎癥有關,腫瘤抑制基因和BCRA的變異可能與輸卵管的發生有關。目前認為,輸卵管癌與卵巢上皮性癌均起源於米勒管上皮,有相似的病因學基礎和基因突變和基因異常,如c-erb、p53和K-ras突變等,並與BCRA1和BCRA2基因突變有關。有報道,在輸卵管上皮內癌中超過一半病例可查到P53基因突變。約16%的原發性輸卵管癌為BRCA基因突變的攜帶者。

6、妊娠滋養細胞腫瘤

妊娠滋養細胞腫瘤指與妊娠有關,以滋養細胞增生和程度不同的惡性傾向為特征的一組疾病。包括侵襲性葡萄胎、絨毛膜癌和胎盤滋養細胞腫瘤。這類疾病病因學比較復雜,流行病學和遺傳學研究發現瞭宿主因素在病因中的重要性,至少一部分病人與遺傳因素有關,這類腫瘤的最顯著特征是親代染色體的不平衡性,染色體核型的異常被認為是主要因素。父源基因來源是滋養細胞過度增生的主要原因,並與基因組印跡紊亂有關。部分性葡萄胎多為三倍體,多餘的父源染色體是滋養細胞增生的主要原因,而完全性葡萄胎的染色體核型為二倍體,均來自父系,而缺乏母源染色體。目前,揮忻魅分ぞ荼礱髦琢鱸┗蚧蛞職┗蚋謀溆肴焉鎰萄赴琢齙姆⑸泄亍

常見婦科惡性腫瘤科普知識

子宮頸癌

宮頸癌(cervical cancer)是我國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發病高峰年齡在50~55歲,近年來年輕宮頸癌的發病有逐漸增高的趨勢。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與早婚、性生活紊亂、多產、種族等因素有關,近年來的研究認為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中以HPV16、18、31、33等高危型為主。病理上可分為以下類型: 江蘇省腫瘤醫院婦瘤外科陳小祥

1.宮頸癌的癌前病變 宮頸癌的癌前病變即為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表現為上皮底層細胞增生、排列紊亂,並出現核大深染、染色質分佈不均等異型改變。CIN分為三級,CINⅠ級指異型細胞局限於上皮層的下1/3,CINⅡ級指異型細胞局限於上皮層的下1/3~2/3,CINⅢ級指異型細胞幾乎累及全部或累及全部上皮層(原位癌)。若侵及宮頸腺體腺上皮則稱為宮頸原位癌累及腺體。

2.宮頸浸潤癌

異型細胞突破上皮基底膜,侵及間質,即為宮頸浸潤癌(invasive carcinoma of cervix uteri)。

(1)鱗狀細胞癌 占宮頸癌的80~85%。

①巨檢 早期僅表現為宮頸糜爛樣改變,病情發展可表現為外生型、內生型、潰瘍型及頸管型。

②鏡檢

鏡下早期浸潤癌:在原位癌的基礎上突破上皮基底膜,浸潤間質,深度≤5mm,寬度≤7mm。

浸潤癌:浸潤間質的范圍超出瞭鏡下早期浸潤癌,在組織學上分為Ⅰ、Ⅱ、Ⅲ級(即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2)腺癌 占15~20%。

①巨檢 多來自宮頸管內,呈浸潤性生長,可使宮頸管呈桶樣改變。

②鏡檢 包括宮頸粘液腺癌、惡性腺瘤及腺鱗癌等。

臨床主要表現為以下癥狀:

1.陰道流血 早期多為接觸性出血(性生活後或婦科檢查後少量出血),後期則為不規則陰道流血,出血是因為腫瘤破潰所致。外生型癌出血較早而量多,內生型出血較晚。

2.陰道排液 由腫瘤表面滲出所致,可為白色或血性排液。若有壞死感染則排液可呈泔水樣或膿性,有惡臭。

3.晚期癥狀 晚期累及鄰近器官或組織時可出現相應癥狀,如尿頻尿急、便秘、下肢腫脹疼痛等,可出現惡液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根據臨床表現、婦科檢查(包括三合診檢查)可作出初步診斷。可利用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進行宮頸癌的篩查,對於宮頸病變不典型的病例可以利用宮頸上皮的碘試驗、氮激光腫瘤固有熒光試驗和陰道鏡檢查協助確定可能的病變范圍,通過活組織的病理組織學檢查進行確診。

1.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 即刮取宮頸移行帶區的細胞行細胞學檢查,方法有巴氏分類法和TBS分類法,現TBS分類法正逐漸取代巴氏分類法。在TBS分類中有上皮細胞異常或巴氏Ⅲ級及以上時需進行宮頸的活組織檢查。

2.陰道鏡檢查 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巴氏Ⅲ級以上、TBS法鱗狀上皮內病變及腫瘤固有熒光檢查陽性者,應通過陰道鏡的放大作用,尋找宮頸表面的可疑組織,提高活檢的準確率。

3.宮頸活組織檢查 對於宮頸的明顯病灶可直接鉗取,註意避開壞死組織鉗取新鮮組織。對於宮頸病變不典型的可借助於碘試驗、氮激光腫瘤固有熒光試驗和陰道鏡檢查協助確定可能的病變范圍進行取材活檢。無輔助手段時可在鱗柱交接部的3、6、9、12點進行活檢。若宮頸刮片陽性而宮頸表面光滑或活檢陰性,應刮取宮頸管內膜組織送檢。

4.宮頸錐切 對於宮頸刮片多次陽性而活檢陰性、或活檢為原位癌需要進一步檢查有無間質浸潤時可行錐切術。宮頸錐切包括常規手術切除、LEEP技術或冷凝刀切除。

宮頸癌應與宮頸的其他病變相鑒別,如宮頸糜爛、宮頸息肉、宮頸腺上皮外翻、宮頸結核等宮頸良性病變;宮頸乳頭狀瘤、宮頸管肌瘤、宮頸粘膜下肌瘤等宮頸良性腫瘤;宮頸肉瘤、淋巴瘤、惡性黑色素瘤等其他惡性腫瘤等,鑒別依據為病理組織學檢查。

治療原則:應根據臨床分期、患者年齡、全身情況、設備條件和醫療技術水平決定治療措施,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及化療。

(一)外科手術

1.手術治療原則 手術隻適用於早期患者,手術的最大優點是在完成治療的同時可以保留卵巢和陰道的功能,目前對早期的中青年患者應首選手術治療。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嚴重糖尿病等不能耐受手術者應改行放射治療。適用於各期患者,是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主要用於Ⅱb期以上和身體條件不適於手術者。包括腔內後裝放射治療和體外照射治療。治療原則是在盡可能保護正常組織和重要器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殺滅癌細胞,盡量提高治療效果,盡量降低並發癥的發生。宮頸癌的放射治療以腔內照射配合體外照射的方法應用最普遍。腔內治療采用放射源為銥192(192Ir)或銫137(137Cs)的後裝治療機,用於治療宮頸局部的原發灶;體外照射則采用直線加速器或鈷60(60Co)等,用於治療宮頸原發灶、轉移灶。化療主要用於較晚期局部大病灶、復發患者的治療及手術或放療前的輔助治療。

宮頸癌患者的預後與臨床分期、病理類型、病理分級、淋巴結轉移及治療方法等因素密切相關。早期患者手術與放射治療效果相近。晚期患者、有淋巴結轉移者及宮頸腺癌等預後差。各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Ⅰ期>85%;Ⅱ期50%;Ⅲ期25%;Ⅳ期5%。晚期病例的主要死因有①尿毒癥:腫瘤壓迫雙側輸尿管引起;②出血:癌灶侵犯大血管引起;③感染:局部或全身感染;④惡病質:全身重要器官轉移或全身衰竭而死亡。

第一次隨訪在出院後1個月,治療後第1年每2~3個月復查1次。第2年每3~6個月復查1次,第3~5年每6個月復查1次。第6年開始每年復查1次。隨訪內容主要為盆腔檢查,根據病情可進行陰道復發灶活檢、胸部X光片、肝脾腎超聲、盆腔CT及MRI等檢查。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體癌,是指子宮內膜發生的上皮性惡性腫瘤,絕大多數為腺癌。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高發年齡為58~61歲,近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子宮內膜癌的確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長期持續刺激 與無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綜合征、功能性卵巢腫瘤(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絕經後長期服用雌激素而無孕酮拮抗、長期服用他莫昔芬等因素有關。

2.子宮內膜增生過長 部分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可以發展為子宮內膜癌,約有30%的不典型增生過長發展為子宮內膜癌。

3.體質因素 內膜癌的發生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未婚、少產及絕經後延等因素相關。

4.遺傳因素 約20%內膜癌患者有傢族史。

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癥狀包括異常陰道流血、陰道排液等,早期可無明顯癥狀。

1.陰道流血:未絕經者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經間期出血。絕經者表現為絕經後陰道流血,量可多可少,大量出血者少見。

2.陰道排液:部分患者訴陰道排液增多,早期多為漿液性或漿液血性排液,晚期合並感染則有膿血性排液,並有惡臭。

3.疼痛:晚期出現疼痛。因癌瘤浸潤周圍組織或壓迫神經所致,可向下肢及足部放射。癌灶侵犯宮頸,堵塞宮頸管導致官腔積膿時,出現下腹脹痛及痙攣樣疼痛。

4.全身癥狀:晚期患者常伴全身癥狀,如貧血、消瘦、惡病質、發熱及全身衰竭等。

早期時婦科檢查無明顯異常,子宮正常大小、活動好。在病情的發展過程中,子宮逐漸增大、質地軟;晚期時可見癌組織自宮口脫出、質脆、觸之易出血。若合並宮腔積膿,則子宮明顯增大,質軟,呈囊性。若癌灶向周圍浸潤,則可在宮旁或盆腔內捫及腫物。

分段刮宮是確診子宮內膜癌最常用的和最可靠的活檢方法。其他輔助診斷方法,的如B型超聲檢查、宮腔鏡檢查、MRI、CT、淋巴造影、細胞學檢查等都是子宮內膜癌的常用檢查和診斷手段。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應根據子宮大小、肌層是否被癌浸潤、宮頸管是否累及、癌細胞分化程度及患者全身情況等而定。主要的治療為手術、放療及藥物治療,可單用或綜合應用。

手術為首選的治療方法,尤其對早期病例。放療、化療主要用於不宜手術的患者,也用於術前、術後的輔助治療。其他治療包括激素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等。

影響子宮內膜癌的預後因素主要為腫瘤的病理類型、分化程度、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等,另外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治療的效果也可以影響患者的預後。5年生存率分別為IaIb期94%、Ⅱ期84%、Ⅲ期40~60%。

卵巢癌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因其發病隱匿、早期無明顯表現,診斷時多為晚期。其死亡率居婦科惡性腫瘤之首,5年生存率20~30%。

卵巢組織成分復雜,是全身各臟器原發腫瘤類型最多的器官,除類型繁多,尚有良性、交界性(低度惡性潛能)和惡性之分。卵巢亦為胃腸道惡性腫瘤、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轉移的常見部位。因位於盆腔深部,異常時檢查難發現,一旦出現癥狀多屬晚期,應高度警惕。發病原因至今不明,可能與生育狀況、遺傳或基因變化相關。

組織病理學上卵巢癌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卵巢上皮性腫瘤 占卵巢腫瘤50%~70%,其惡性類型占卵巢惡性腫瘤的85%~90%。發病年齡多為30~60歲。組織學上可分為良性、交界性和惡性三類。交界性腫瘤是指上皮細胞增生活躍及核異型,表現為上皮細胞層次增加,但無間質浸潤,是一種低度潛在惡性腫瘤,生長緩慢,轉移率低,復發遲。惡性卵巢上皮性腫瘤包括漿液性囊腺癌、粘液性囊腺癌、卵巢子宮內膜樣癌、透明細胞癌等。

2.卵巢生殖細胞腫瘤 為來源於生殖細胞的一組卵巢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上皮性腫瘤,占卵巢腫瘤的20%~30%。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

卵巢性索間質腫瘤 來源於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及間質組織,占卵巢惡性腫瘤的5%~8%,此類腫瘤常有內分泌功能,故又稱功能性卵巢腫瘤。

卵巢惡性腫瘤 早期多無癥狀,可在婦科檢查發現。患者多在出現腹脹、腹部腫塊及腹水時就診。婦科檢查時發現腫塊多為雙側,實性或囊實性,表面凹凸不平,不活動,常伴有腹水,若有盆腔內播散則可觸及子宮直腸窩種植結節。遠處轉移時出現相應部位的表現。腫瘤若向周圍組織浸潤或壓迫神經,可引起腹痛、腰痛或下肢疼痛;若壓迫盆腔靜脈,出現下肢浮腫;若為功能性腫瘤,產生相應的雌激素或雄激素過多癥狀。晚期可表現消瘦、嚴重貧血等惡液質征象。

根據患者年齡、病史及體征,可初步確定為卵巢腫瘤,應註意鑒別良惡性腫瘤,診斷困難時可作以下輔助檢查。

1.細胞學檢查 有腹水者可行腹腔穿刺行腹水腫瘤細胞檢查,若有胸腔積液亦應作細胞學檢查以確定有無胸腔轉移。

2.B型超聲檢查 可檢測腫塊部位、大小、形態等,提示腫瘤性質(囊性或實性,囊內有無乳頭)以及初步鑒別卵巢腫瘤、腹水和結核性包裹性積液。

3.CT、MRI檢查 良性腫瘤囊壁薄、光滑、囊內回聲均勻;惡性腫瘤輪廓不規則,可有囊內乳頭或向周圍浸潤或伴腹水。可顯示腹腔內臟器的情況及腹膜後淋巴結轉移。

4.腹腔鏡檢查 對中等大小以下的腫瘤可直接觀察腫塊及其與周圍的關系,可在病變原發和轉移部位進行活檢。但若術前檢查疑似惡性腫瘤者,術中對包膜完整的腫瘤不宜穿刺以防腫瘤細胞的種植轉移。

5.實驗室檢查 常用的有CA125、AFP、HCG等,可用於輔助診斷及病情監測。

(1)CA125:80%卵巢上皮癌患者CAl25水平高於正常值;90%以上患者CAl25水平的高低與病情緩解或惡化相一致,可用於病情監測和隨訪,敏感性高。

(2)AFP:卵巢內胚竇瘤顯著增高,未成熟畸胎瘤、混合性無性細胞瘤中含卵黃囊成分者亦有增高。

(3)HCG:對於原發性卵巢絨癌有特異性,部分惡性生殖細胞腫瘤亦有升高。

(4)CEA:粘液性卵巢癌及胃腸道癌的卵巢轉移癌可升高。

(5)性激素: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產生較高水平雌激素。

治療原則是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放療及其他綜合治療。根據探查及術中冰凍病理檢查結果,決定腫瘤分期及手術范圍。對晚期病例亦應盡量切除腫瘤以減少腫瘤細胞負荷。化學藥物治療為主要的輔助治療。暫無法施行手術的晚期患者,可行術前化療。放射治療為手術和化療的輔助治療。

預後與分期、組織學分類及分級、患者年齡及治療方式等有關。卵巢癌總的5年生存率為20~30%。Ⅰa和Ⅰb期癌局限於包膜內,5年生存率可達90%,Ⅰc期為68%。早期好於晚期、組織高分化者好於低分化者、對化療藥物敏感者好於耐藥者、術後殘灶直徑<1cm者好於>1cm者。

卵巢癌易於復發,應長期隨訪和監測,若有復發則應再次手術和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