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兒童生病都必須輸液才能治愈,靜脈註射風險大,能吃藥治愈的疾病盡量不要打針輸液。感冒、發燒、咳嗽,腸胃不適時,你給寶寶選擇吃藥還是輸液?媽媽們在寶寶生病的時候該怎麼做?一起來看看相關的知識吧。

寶寶生病前有六大征兆

前兆1:食欲下降

健康寶寶吃嘛嘛香,按時進食,食量也較穩定。但是如果你發現寶寶食欲減少或者拒食的話,可能是寶寶患病的前兆哦!如果嬰兒平時吃奶、吃飯很好,現在突然拒奶或無力吸吮,或不肯進食或進食減少,則可能存在感染的情況。

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結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蟲病、蛔蟲病、鉤蟲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鋅、維生素A或D中毒也可能引起食欲低下;患流行性腮腺炎的寶寶,在腮腺腫大前的1-2天,會發生發燒、頭痛、嘔吐、食欲不佳等全身不適的癥狀,繼而出現一邊或兩邊耳下的疼痛,也就是腮腺腫大起來;寶寶發燒時,食欲也會隨之下降。

要提醒傢長的是,生病不一定就是食欲下降,有些疾病還會使寶寶食欲增加。最典型的就是兒童糖尿病,多飲多食,吃不飽,即使吃得多,體重也還是不升反降。這也是媽媽需要提高警惕的呢!

前兆2:睡太多或者睡不好

正常的嬰兒一般入睡較快,睡得安穩,睡姿自然,呼吸均勻,表情自如。如果寶寶有睡眠少、易醒、睡不安穩等異常現象出現,則預示著疾病悄然發生。

各種疼痛,如牙痛、頭痛和神經痛等都會使寶寶夜間睡眠不好,瘙癢、腸胃系統疾病或呼吸性疾病也會使寶寶從夜間睡眠中驚醒。

若寶寶睡前煩躁不安、睡眠中踢被子、睡醒後顏面發紅、呼吸急促,這種狀況可能是寶寶發燒瞭;若入睡前愛用手搔抓肛門,可能是患瞭蟯蟲病;若寶寶常在睡眠中啼哭,睡醒後大汗淋漓,平時容易激怒,則可能患瞭佝僂病;睡覺前後不斷咀嚼、磨牙,則可能是睡前過於興奮或有蛔蟲感染。

前兆3:情緒波動大

如果傢長細細觀察,寶寶情緒的變化也能預示寶寶是否生病瞭。健康的寶寶,通常都是氣色好,眼睛有神,不哭不吵不鬧騰,很容易滿足。但生病的寶寶則會表現出不同平常的異樣,如果寶寶有以下表現,爸媽就要多當心瞭!

寶寶發熱的時候,常常表現為煩躁不安、面色發紅、口唇幹燥;目光呆滯、兩眼直視、兩手握拳等情況常常是驚厥的預兆;哭聲無力或一聲不哭往往提示病情嚴重;除明顯征兆外,寶寶還可能表現出萎靡不振、煩躁不安或愛發脾氣。

寶寶情緒不穩定,總是大吵大鬧難以安撫,確實很讓爸媽頭疼。但爸媽這個時候應該給予寶寶更多的寬容和理解,畢竟疾病和情緒是可以相互影響的,寶寶的不良情緒有可能會加重原來的病情哦。

前兆4:面色蒼白

健康的寶寶白白胖胖,臉色紅潤,很讓人歡喜。而如果寶寶臉色蒼白則可能是患病的前兆。比如寶寶患上肺炎時,臉色就會是蒼白的,同時還伴有發熱現象;有心臟病的寶寶的臉色也通常是白色的;寶寶如果身體很虛、多汗的話,臉色也會很差,缺少光澤;貧血或者失血的寶寶除瞭臉色蒼白之外,還常常伴有嘴唇、牙齦的灰白,需要引起爸媽的註意。另外,臉色萎黃、哭鬧不休的寶寶,有可能是敗血癥的前兆。

要提醒媽媽的是,剛剛睡醒的寶寶,通常面色不是太好,神情也是迷迷糊糊的,但這隻是寶寶未睡醒的表現,媽媽要學會區分,不必擔心太多。

前兆5:呼吸不暢

健康的寶寶呼吸通常都是非常均勻、有節奏,不緊不慢的。嬰幼兒呼吸系統處於發育階段,患病時易引起呼吸異常。

若寶寶呼吸變粗、頻率增加或時快時慢,面部發紅則可能是發熱;張口呼吸或常做深呼吸動作是鼻子不通氣的表現;呼吸急促,每分鐘超過50次,鼻翼扇動,口唇周圍青紫,呼吸時肋間肌肉下陷或胸骨上凹陷,很可能是患瞭肺炎、呼吸窘迫癥、先天性橫隔膜疝氣等病,傢長切不可掉以輕心。

而患有過敏性哮喘的寶寶常會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同時伴有喘息聲,寶寶會顯得非常難受,有窒息的表現。

前兆6:大便異常

寶寶的大便情況是瞭解寶寶是否生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便秘和腹瀉都預示著寶寶身體不適。95%的便秘屬於功能性原因,這並非身體本身異常,通常給寶寶多吃些蔬菜或其它高纖維食品就可解決這個問題。

病理性腹瀉可從大便的性質來分析腹瀉原因。比如,寶寶排出鮮紅色的血便,那出血位置多半位於下消化道,有可能是大便過於幹硬,便秘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直腸息肉,就是腸管內長出一個或幾個肉疙瘩,大便擦傷其表面,就出現瞭少量或較多量的鮮血;如寶寶攝入的蛋白質較多時,就會導致大便奇臭無比;發生腸炎時,大便會呈水樣或蛋花湯樣;病毒性腸炎的糞便多為白色米湯樣或蛋黃色稀水樣。

腹瀉寶寶要控制食量,以便使腸道得到合理休息。而母乳喂養的孩子要少吃油膩食品,以免消化不良而加重腹瀉。同時,每次便後要用溫水清洗寶寶臀部,並用毛巾擦幹,塗些爽身粉。

照顧病寶寶的7大常見誤區

錯誤觀念一:有沉重鼻音就是感冒瞭?

在幼兒期,特別在一歲以下,常會聽到鼻子有呼嚕聲,像是分泌物在其中隨呼吸穿梭,其實那是鼻屎,當然也是痰的一種表現(呼吸道分泌物)。而大多媽媽們會擔心是不是寶寶感冒瞭,其實多半是多慮的。因為造成以上現象最主要的原因隻是累積瞭過多慢慢幹黏住的鼻腔分泌物,尤其是沒有發燒、活動力等變化時,更不必擔心,隻要養成好習慣,每天固定清潔好鼻內分泌物,便不會有以上情況發生瞭。

至於什麼情況才是有真正的鼻炎呢?答案是當醫師發現有鼻腔內發炎,即發紅、腫脹,引起鼻粘膜分泌物增多時,才能下此診斷。

錯誤觀念二: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屬於病毒性感冒,細菌引起的感冒屬於細菌性感冒。抗生素隻對細菌性感冒有用。

其實,很多感冒都屬於病毒性感冒。嚴格意義上講,對病毒性感冒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隻是對癥治療,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傢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歷,感冒以後習慣性在藥店買一些感冒藥,同時加一點抗生素來使用。實際上抗生素在這個時候是沒有用處的,是浪費也是濫用。

錯誤觀念三:有痰聲就要拍背排痰?

所謂的呼吸系統包括:鼻腔、喉嚨、氣管及支氣管,還有肺臟,產生痰的位置可以在上述任何一處,多半是由於感染引起,例如病毒感染。當聽到幼兒呼吸聲感覺有痰時,應先自行判斷或請醫師協助瞭解痰的位置,痰位置可在上──即喉嚨以上,或在下──即氣管或肺部,若為前者,便不必要給予拍痰,反而需要認真清除鼻腔或喉嚨分泌物才是;當然,若確實有氣管內痰聲,則需要給予規則拍痰。

錯誤觀念四:註射“丙種球蛋白”預防感冒

孩子經常感冒,讓父母很著急,聽人說這是抵抗力低的緣故,打點“丙種球蛋白”就能起預防感冒作用,但註射瞭一段時間,卻沒見什麼效果。

“丙種球蛋白”是來源於血漿提煉的生物制劑,以目前的技術還是存在被污染的危險,不是100%的安全。再則,它隻對特異性免疫功能不足的其中一種球蛋白缺乏起作用,可見其提高免疫功能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更不能完全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

專傢提醒

寶寶愛感冒,應找出原因是關鍵:營養不良引起抵抗力下降,如維生素A的缺乏;有的老人怕孩子冷,總把寶寶捂得嚴嚴實實,使孩子的耐受力很低,“弱不禁風”;多次反復使用抗生素也會使抵抗力下降;若不是以上原因,則應考慮疾病因素,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患兒也是愛頻繁地感冒,這就需要先將疾病治好。

錯誤觀念五:有咳嗽就要吃止咳藥?

對人體而言,咳嗽是一種生理性反射,當呼吸道吸入異物,或浸潤發炎,便將此訊息上傳至大腦中延髓的咳嗽中樞,就引起激烈的反射運動,目的在於將氣管內異物排除,因此咳嗽時會以猛烈速度,自喉嚨深處把空氣排出,同時一並將異物噴出。

從上述觀點來看,咳嗽是個自我保護機制,對人體是有益的。除瞭先判別有痰的咳或無痰的咳之間的差別外(前者應增加水份攝取,以及考慮是否使用化痰藥物),另外也要考慮幹咳是否引起生活上不適,如不能入睡、吃瞭便咳或嘔吐,才需考慮用適當止咳藥物。此類藥物有麻醉性與非麻醉性兩類,因此必須向醫師仔細咨詢後,才能放心用藥。

錯誤觀念六:孩子3歲以後可以吃大人的藥瞭

現在大多數父母都知道嬰兒要使用專用的藥物。而等孩子大一些以後,有的父母就以為對大人安全的藥物,小孩子也是可以用的,隻要減少一點劑量就行瞭。殊不知由於孩子的生理與大人不同,對成人安全的藥物對兒童未必安全,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如四環素類的藥物由於其強毒副作用目前被兒科淘汰;慶大黴素會致神經性聽力損傷,6歲以下兒童禁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存在引起關節病變和妨礙軟骨發育,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故18歲以下未成年人皆不宜用。

又如感冒通,大人吃瞭沒事,孩子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血尿,後果嚴重。專傢提醒:用藥前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書,孩子用什麼藥、劑量多少應由兒科醫師來決定,而不應父母自己想當然,以免出錯。

錯誤觀念七:吃化痰藥需吃到沒痰為止?

人體在對抗病毒或細菌入侵呼吸道時,會因發炎反應產生分泌物,加上剝落的上皮以及死亡的病原體等,造成痰液。當感染數日後,體內免疫系統會由各種免疫細胞負責清除痰液的工作。

因此,有痰時以多攝取液體、將痰軟化為首要之務;至於化痰藥,則隻在當醫師覺得痰黏稠度高且多時,才需在急性期的前幾天內使用,並非一直用到無痰為止。媽媽們應相信,寶寶體內本應該就有一位“清道夫”在執行勤務,隻要將環境因素(包括水份攝取、溫濕度等)做適當調整便可以,身體會自然痊愈的。

以上常見錯誤觀念,可說在門診中天天可見,在此呼籲所有愛護寶寶的父母們,千萬不要人雲亦雲、以訛傳訛,甚至將黑白顛倒,如此反而會使寶寶的病癥難以舒緩。應當在對寶寶做出處置之前,先思索一遍合理的作為,看看育兒百科,或者和您的兒科醫師電話咨詢,便可以為寶寶在有呼吸道疾患時,做最好又正確的保健。

寶寶吃藥9誡

吃藥是為瞭治愈疾病,但也有的時候,父母用藥的方式是錯誤的,反而損害瞭孩子的健康。

想想看,當孩子的身體有點不舒服時,比如咳嗽或者肚子痛,你是不是會和其他很多父母一樣,趕快拿出傢裡的小藥箱,找一種對癥的藥給他吃,因為你們自己就經常這樣找藥吃。而且,心裡還在想,既然可以在藥店輕易買到藥,何必費周折去醫院呢,反正是非處方藥,不會有大礙。

如果你們做的一切都很正確沒有差錯還好,可有多少父母是專業醫生呢?這些非專業的“父母醫生”,很可能在給孩子吃藥時因為某種疏忽或錯誤,反而耽誤瞭孩子疾病的治愈速度,甚至加重瞭病情。

下面有幾種常見的錯誤用藥方式,是父母應該避免的:

錯誤一:用茶匙給孩子喂藥

如果父母每次都是用茶匙給孩子喂藥,那麼將冒兩種風險——用藥過量或用藥不足。用藥過量會損害健康,而用藥不足又達不到治療的效果。如果一個茶匙可以量出5毫升的藥,那麼在你給孩子喂

藥時,就可能量出4到9毫升之間的任一劑量。

正確做法:用帶有標準刻量的用具給孩子喂藥。小嬰兒不會吞咽時,可以用喂藥滴管,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喂藥器或專門給孩子用的藥匙。這些東西在藥店可以買到。

錯誤二:沒有遵循“用前搖勻”的指示

如果在藥瓶的標簽上寫著用藥前搖勻,那一定是因為需要在使用前分散有效成分,否則,沒有搖勻就直接服用,最先服用的2/3的藥液會比規定的濃度要淡,藥性不足,而剩下的1/3又太濃,服用後會有損孩子的健康。

正確做法:遵循藥瓶標簽上的指示,每次服用前先搖勻。

錯誤三:不必要地用藥

很多時候,孩子喉嚨痛、流鼻涕或咳嗽是不需要服藥的,即便你給孩子吃瞭非處方藥,它也隻能對付表面的癥狀,卻去不瞭病根。例如孩子因為身體的某個器官感染細菌而發燒,你給他吃退燒藥也隻能讓他身體舒服一點,卻不能治愈感染。

有的非處方藥還會帶來副作用,比如治療感冒的藥物就常常引起孩子磕睡,與其漫無目的地用藥,還不如隻針對困擾孩子的某種癥狀用藥。而且在給孩子同時服用幾種藥物前要仔細閱讀說明,假如他們含有相同的成分,一定要小心不要使孩子因為服用幾種藥物而造成某種成分的過量吸收,這可能帶來身體的傷害。

正確做法:對癥用藥,減少不必要的用藥

錯誤四:沒有按孩子年齡用藥

給嬰兒和給幼兒用的藥物濃度是不同的,比如同樣是撲熱息痛,如果你給幼兒服用嬰兒劑量,孩子服用的藥物有效成分就不足,反之,如果給小嬰兒服用瞭幼兒用劑量,藥物的有效成分就過量瞭。一兩次這樣的錯誤或許問題不大,但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就會帶來肝臟的損害。

正確做法:每次給孩子服藥前,都要非常仔細地檢查瓶貼上的劑量指示,嚴格按照年齡和體重計算服藥量,而且,不要隨便把成人用藥給孩子服用。

錯誤五:給嬰兒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

隨便給嬰兒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可能又造成便秘,2歲以內的孩子服用此類藥物還可能帶來其他問題,所以要謹慎使用。另外,換一個角度想,腹瀉可以把消化系統內的黴菌排出體外,而治療痢疾的藥物可以對付胃腸感染,卻又可能導致黴菌在體內停留。

正確做法:如果孩子輕微腹瀉,盡量給他吃流食,若有必要也可以服用電解液。在最開始的8到12小時內,先暫停食用奶制品,代之以清淡食物,腹瀉很快就會好轉。

錯誤六:服用過期藥物

有些藥物比其他藥物的有效期要短,更新更快。服用已經過瞭有效期的藥物,很難把握它的作用,也許失效不起作用,也許藥性更強瞭,這都對身體不利。

正確做法:為安全起見,每3個月檢查一次傢裡的藥箱,把那些已經過期或拿不準的藥物及時清理掉。

錯誤七:在孩子睡前使用解充血藥

使用此類藥物的一種副作用是使孩子煩躁不安,不易入睡。

正確做法:如果孩子流清鼻涕,保持屋內濕度或洗一個淋浴都能讓他感到舒服。采用這種物理的而不是藥物的方式就不會帶來副作用。

錯誤八:將藥品放進其他容器內

不要把一種藥放進其他的瓶子或小盒裡,如果在新的容器上你做的標註不清楚,比如名稱、服用劑量、有效期、副作用等等信息寫得不明白,很可能造成在使用的時候犯錯誤。如果你給孩子服錯瞭藥物,或者用量不足或過量,後果是很難預料的。

正確做法:保持藥物原來的包裝。

錯誤九:持續服用不見效的非處方藥

很多父母在扮演醫生的角色時,總是希望孩子吃瞭藥就會好,但如果在給孩子服用瞭一種非處方藥兩三天後還是沒有緩解或好轉,就不要再耽擱瞭,你需要帶孩子去看醫生。還有,孩子發高燒或劇烈腹瀉或嘔吐,都需要及時去醫院,由醫生來診斷並開處方。

正確做法:如果你給孩子服用的非處方藥不能緩解他輕微的癥狀,帶他去看醫生。

寶寶生病沒食欲

寶寶從有生命開始到長大成人,始終處於生長發育的動態過程,由於年齡小,生病的機會就多。寶寶生病瞭不愛吃飯時很正常的,這也是寶寶身體不適的表現之一。除積極治療之外,爸爸媽媽為幫助寶寶早日康復,還要註意寶寶生病期間飲食調理。

寶寶生病期間飲食調理的最佳方法之如何應對發熱

首先,及時給寶寶補充水分,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若寶寶想吃東西,應喂母乳或米粉、粥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可使寶寶過度饑餓。

寶寶生病期間飲食調理的最佳方法之如何應對嘔吐

首先,及時去醫院查明寶寶嘔吐的原因。

其次,間斷地給寶寶喂點奶、米粉或粥。若是咳嗽引起的嘔吐,寶寶想吃,可以繼續喂。

寶寶生病期間飲食調理的最佳方法之如何應對腹瀉

排除受細菌感染的可能,寶寶腹瀉大多數都是因喂養不當引起的,常見於夏秋兩季。

母乳喂養的寶寶,不必停止喂養,需適當減少喂奶量,延長2次喂奶的時間隔時間,是寶寶胃腸得到休息。應停止添加輔食,隨著病情的好轉,再逐漸地小心恢復輔食。

牛奶喂養的寶寶,如果每日腹瀉超過10次,並伴有嘔吐,應禁食6-8小時,最長不超過12小時,使寶寶胃腸得到充分的休息。禁食時應保證對寶寶充足的水分供應。待情況好轉,逐漸改喝米湯、沖淡的脫脂牛奶、稀釋的牛奶等,至完全好轉再回復原來的飲食。切忌無論病情輕重,輔食一律停止添加,至痊愈後再逐一恢復。

蘋果泥、胡蘿卜湯、紅茶等食物雖然可以幫助治療腹瀉,但是這些食物熱能低、營養素含量少,不宜長期食用,以免影響寶寶的營養狀況進而影響生長發育。

寶寶生病期間飲食調理的最佳方法之如何應對便秘

首先,特別註意給寶寶補充水分。

其次,多給寶寶喂一些富含纖維素的水果及蔬菜,如蘋果、南瓜、地瓜等食物。還應該進行適當的運動,這樣可以加快胃腸的蠕動,有利排便。

寶寶生病期間飲食調理的最佳方法之如何應對食欲不佳

寶寶生病食欲不佳屬正常情況,不要強迫寶寶進食。可以少量多次喂給寶寶喜歡的食物。既要保證基本營養,又要飲食清淡易消化,目的是讓寶寶漸漸恢復食欲。如果是缺乏微量元素引起的厭食,本著“藥補不如食補”“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安排合理飲食或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補充。

寶寶在感冒發熱或腹瀉期間,身體處在高致敏狀態下,抵抗力低下,若這時再為寶寶加輔食,就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容易導致身體過敏或引發胃腸道疾病。可在痊愈後再逐一恢復。

如果寶寶咳嗽不止,喉嚨中痰聲不斷、既吐不出又咽不下,可經常給寶寶翻身或拍背,這樣可以促進肺部的血液循環,使支氣管內的痰液松動而易於排出。拍背的方法如下:寶寶側臥或抱起側臥,寶寶五指微屈成半環狀,即半握拳,輕拍寶寶的背部,兩側交替進行。拍擊力量不宜過大,由上而下,從外向內,依次進行。每側拍3-5分鐘,每天2-3次。

如果寶寶在咳嗽的同時,伴有明顯的炎癥現象,如發熱、痰色黃而粘稠、血常規白細胞增多等,則應及時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抗菌藥物。

寶寶得病吃藥能治愈就盡量別打針輸液

醫院兒科輸液室人滿為患

由於近期氣溫降低,不少市民不適應冷熱交替的天氣,紛紛中瞭感冒、腸胃炎的招,前往醫院求診的兒童患者也有所增加。記者走訪清遠各大醫院,發現兒科輸液室裡的病人絡繹不絕,輸液座椅上幾乎沒有空位。

“現在是冷熱交替的季節,怕患上流行性感冒。”吳女士告訴記者,小孩子全身乏力,伴有高燒的現象,就趕緊跑到醫院來檢查。檢查後,醫生確定孩子得瞭流行性感冒,在詢問其需要吃藥還是吊水時,吳女士非常堅定地回答:“輸液,好得快點!”

兒科醫生告訴記者,這樣的病人他們接觸的很多,即使醫生建議吃藥,不少病人也會選擇輸液。不少市民表示,平時工作太忙,小孩子得病瞭還是希望能早點好,所以就選擇到大醫院來。

“就我們傢而言,小病小孩子如果吃藥一兩天還沒好,就會選擇輸液,確實快一點。”記者現場隨機采訪瞭幾名市民,他們都表示,吃藥效果慢,往往一個多星期還沒有太大的改善,輸液好得快。

註射是風險最大的用藥途徑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曾經,這是醫學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在現實中,順序似乎已經倒過來瞭。在大小醫院,輸液室儼然是最忙碌的地方。

“隻有輸液才能見效,才好得快”,這是患者對輸液最大的誤區。有些人感冒吃兩天藥不見好,馬上要求醫生給他輸液,還專挑高級的抗生素。而老人,則一到秋冬季節就要求醫生輸液“通血管”,或者打增強免疫力的針。如果醫生診斷後認為不需要輸液,患者反而會埋怨醫生不負責任。

有專傢認為,註射是所有用藥途徑中風險最大的。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的2014年度藥品不良反應報告顯示,2014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的藥品劑型分佈中,註射劑占60.9%,其中靜脈註射給藥又占57.8%。另據中國安全註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安全註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