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系統傳染病。臨床上以高熱、意識障礙、驚厥、腦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等為特征。重者引起呼吸衰竭,並可留有神經系統後遺癥。本病經蚊蟲叮咬傳播,於夏秋季流行,兒童多見。入夏流行性乙型腦炎高發,要怎麼預防呢?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中醫治則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人或動物受感染後,病毒進入人體,在單核噬細胞內繁殖,進入血液循環引起病毒血癥。處於該期的病人或動物均可成為本病的傳染源。本病的潛伏期10-15天,臨床以突然發熱、頭痛、驚厥、腦膜刺激和意識障礙為特點。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系感受暑熱之邪而致,類似溫病學中暑溫、暑厥、暑痛一類的病癥,屬中醫腦病中外感性腦病范疇。

由於本病傳染性強,發病急驟,有嚴格季節性,治療應堅持中西醫結合的原則,采取清熱、解毒、熄風、鎮痙等法,降低顱內壓、降溫除熱、抗感染。

中醫治乙腦,多以溫病立論,以衛氣營血的辯證確立治療方法。臨床主要動用以下八法:

解表法主要用於疾病早期,病多在衛分,病情較輕者,以辛涼解表為主。主要方劑銀翹散,桑菊飲等。

清熱法主要用於疾病的急性期,病已入裡,或表裡同病,或病在氣分、營分、血分,病變以溫熱為主。方劑有白虎湯、三黃石膏湯、黃連解毒湯、清瘟敗毒飲、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

化濕法主要用於氣分暑溫偏重或暑濕並重者。方劑有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甘露消毒丹、黃芩滑石湯等。

瀉下法用於病邪入裡,腑實裡結者。選用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開竅法用於邪入心營,痰蒙清竅者。方劑有寶丹、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用以清心開竅;用蘇合香丸、菖蒲鬱金湯等豁痰開竅。

熄風法用於熱盛風動或陰虛風動者。選用清熱風方劑如鉤藤熄風散、羚羊鉤藤湯;滋陰熄風方劑有大定風珠、小定風珠、加減復脈湯、三甲復脈湯等。

滋陰法用於疾病後期陰津虧耗者,選用益胃湯、竹葉石膏湯、清絡飲等。

救逆法用於挽救病人少陰之亡陽證,選用獨參湯、參附湯、參附龍特救逆湯等。

本病的預防措施首先是防蚊滅,控制和管理傳染源,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隔離和治療。6個月以上至10歲以下兒童及易感人群,定期進行疫苗接種。保護率可達60%-90%。

入夏流行性乙型腦炎高發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系統傳染病。本病經蚊蟲叮咬傳播,於夏秋季流行,兒童多見。臨床上以高熱、意識障礙、驚厥、腦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等為特征。重者引起呼吸衰竭,並可留有神經系統後遺癥。自從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實施乙腦疫苗預防接種和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理措施以來,本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有瞭顯著下降。乙腦為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動物均可感染本病。

易感性

人對乙腦普遍易感,隱形感染率達53~90%,感染後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小嬰兒由於母體的抗體通過胎盤傳遞,體內的免疫力可維持3~6個月,故感染後發病較少,病情較輕。

流行特征

乙腦各年齡均可發病,以10歲以下,尤其2~6歲兒童發病率為高。由於兒童廣泛接受預防接種,發病年齡有所變遷。

乙腦在中國的流行有三個顯著的特點:①嚴格的季節性,主要限於夏秋季( 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區可相差10天左右。②病例呈高度散發。③分佈范圍廣,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區為非流行區外,其它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幾年來,由於氣溫、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區登革熱的流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乙腦疫區有明顯的北移趨勢。

發病機理和病理

乙腦病毒經蚊蟲叮咬侵入機體後,先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繁殖,然後進入血循環,形成病毒血癥。病毒是否侵入中樞神經系統,除與病毒量和毒力有關外, 主要取決於機體的抗病能力。絕大多數感染者由於機體防禦能力健全,病毒被迅速消滅,臨床呈隱形感染或輕型感染。部分病人由於病毒經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炎,呈顯性感染。

小兒乙腦癥狀

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可短至4天,長至21天。感染乙腦病毒後,癥狀相差懸殊,大多無癥狀或癥狀較輕,僅少數患者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高熱、意識變化、驚厥等。

一、病程 典型的病程可分為下列4期。

1、初期:病初3天即病毒血癥期,起病急,一般無明顯前驅癥狀,可有發熱、神萎、食欲不振、輕度嗜睡,大兒童可訴有頭痛,嬰幼兒可出現腹瀉,體溫在39℃ 左右,持續不退,此時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常不明顯而誤為上感,少數患者出現神志淡漠,激惹或頸項輕度抵抗感。

2、極期:病程3~10天,此期患者除全身毒血癥狀加重外,突出表現為腦損害癥狀明顯。

3、恢復期:此時患者體溫可在2~5天逐漸下降及恢復正常,意識障礙開始好轉,昏迷患者經過短期的精神呆滯或淡漠而漸轉清醒,神經系統病理體征逐漸改善而消失。部分患者恢復較慢,需達1~3個月以上。重癥患者因腦組織病變重,恢復期癥狀可表現為持續低熱、多汗、失眠、神志呆滯、反應遲鈍、精神及行為異常,失語或者特別多話,吞咽困難,肢體強直性癱瘓或不自主運動出現,癲癇樣發作等癥狀,經過積極治療大多在半年後能恢復。

4、後遺癥期:後遺癥與乙腦病變輕重有密切關系。後遺癥主要有意識障礙、癡呆、失語及肢體癱瘓等,如予積極治療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昏迷後遺癥患者長期臥床,可並發肺炎、褥瘡、尿道感染。癲癇樣發作後遺癥有時可持續終身。

二、嬰兒乙腦臨床特點 發病時可表現為輕瀉、流涕、輕咳、喘息、嗜睡、易驚或哭鬧,且驚厥發生率高。無腦膜刺激癥者比例高,但常有前囟隆起,腦脊液檢查正常者較多,並發癥少。

三、老年人乙腦臨床特點 60歲以上患者,發病急,均有高熱,病情嚴重,重型及極重型占86.1%及91.7%。出現昏迷時間早,且持續時間長,部分伴循環衰竭及腦疝,病死率高達66.6%。多並發肺內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損害等。

四、臨床分型 臨床上根據病情輕重的不同,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1、輕型:患者神志始終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無驚厥,體溫在38~39℃左右,頭痛及嘔吐不嚴重,可有輕度腦膜刺激癥狀。多數在1周左右恢復,一般無後遺癥。輕型中樞神經系統癥狀不明顯者臨床上常易漏診。

2、普通型:體溫常在39~40℃之間,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昏迷、頭痛、嘔吐,腦膜刺激癥狀明顯,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或消失,可有一次或數次短暫驚厥,伴輕度腦水腫癥狀,病程約7~14天,無或有輕度恢復期神經精神癥狀,無後遺癥。

3、重型:體溫持續在40℃或更高,神志呈淺昏迷或昏迷,煩躁不安,常有反復或持續驚厥,瞳孔縮小,對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癥狀或體征,如肢體癱瘓等。偶有吞咽反射減弱,可出現重度腦水腫癥狀。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時間長者腦組織病變恢復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後遺癥。

4、極重型:此型患者於初熱期開始體溫迅速上升,可達40.5~41℃或更高,伴反復發作難以控制的持續驚厥,於1~2天內進展至深昏迷,常有肢體強直性癱瘓,臨床上有重度腦水腫的各種表現,進一步發展呈循環衰竭、呼吸衰竭甚至發生腦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嚴重後遺癥。

五、腦部病變定位

1、腦幹上位:病變累及大腦及間腦,未侵犯腦幹,臨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壓眼眶時出現假自主運動,或去皮質強直,如顳葉損害可致聽覺障礙;若枕葉損害可有視力障礙,視物變形等。眼球運動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頸皮膚刺激試驗時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終正常。若丘腦下部病變,該部位是自主神經的較高級中樞,又是體溫調節中樞,可出現出汗、面紅、心悸及心律不齊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還可出現超高熱等體溫調節障礙。

2、上腦幹部位:病變在中腦水平,同時有第3對至第8對腦神經中的部分神經受影響,患者處於深昏迷,肌張力增高,眼球活動遲鈍,瞳孔略大。對光反射差或消失,呼吸異常。呈中樞性換氣過度,引起呼吸性堿中毒,頸皮膚刺激試驗可見瞳孔有反應性擴大現象,但反應遲鈍。若中樞雙側受損,致錐體束下行通路受損,可引起四肢癱瘓,稱去大腦強直,若單側中腦受損,則呈對側偏癱。

3、下腦幹部位:病變相當於腦橋與延腦水平,伴Ⅸ~Ⅻ腦神經受影響,有深昏迷,壓眼眶無反應,角膜反射及瞳孔反應消失,頸皮膚刺激試驗無反應,瞳孔不擴大,吞咽困難,喉部分泌物積聚,迅速發生中樞性呼吸衰竭。

乙腦患者的食療方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患兒發熱期的飲食宜清淡而富營養的流質或半流質,如西紅柿汁、豆漿、牛奶、藕粉、西瓜汁、果汁等。嘔吐劇烈不能進食者需及時輸液。恢復期患兒更應加強營養,也需加強身體鍛煉。

乙腦便方:

【便方1】莧菜50克,荸薺250克,冰糖適量。

用法:每日1劑,2次水煎,當茶飲用。

【便方2】馬齒莧30克,胡蘿卜纓30克。

用法:每日1劑,2次水煎服。

【便方3】西瓜皮30克,黃豆根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2次水煎服。

【便方4】大蒜1個,綠豆1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2次水煎服。

【便方5】鮮蘆根5O克,黃瓜藤30克。

用法:每日1劑,2次水煎服。

【便方6】瓜簍20克,白茅根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2次水煎服。

治療調護

到目前為止,臨床尚無治療乙型腦炎的特效藥物,多采用對癥治療,因此該病仍嚴重地威脅著孩子的健康和生命。在我國多以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腦,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及時控制病情的發展,乙腦的死殘率較過去已明顯降低。

食療方:

氣陰兩傷型:

神疲氣弱, 納谷不香, 夜寐欠安, 舌紅, 少苔, 脈細弱.

(1) 五汁飲

〖組成〗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各適量.

〖功能主治〗養陰生津.

〖用法用量〗將以上5 汁和勻後頻頻飲服.

(2) 沙參粥

〖組成〗沙參20 克, 麥冬10--15 克, 粳米10D 克, 冰糖適量.

〖功能主治〗養陰益氣生津.

〖用法用量〗先將沙參、麥冬同入砂鍋煎汁, 去渣.再與粳米同煮為稀粥, 最後放入冰糖溶化即成.

(3) 地黃竹瀝粥

〖組成〗生地黃汁30 毫升, 生薑汁10 毫升, 白蜜10 毫升, 粳米100克, 淡竹瀝40 毫升.

〖功能主治〗養陰益氣生津.

〖用法用量〗先將粳米煮粥, 待熟時放人地黃汁、薑汁, 煮至粥熟.然後放入白蜜、竹瀝, 攪勻即可服用.

真陰虧損型

低熱盜汗, 面紅心煩, 形體消瘦, 神志呆遲, 舌紅少苔或無苔, 脈虛數.

(1) 二冬棗仁粥

〖組成〗天冬10 克, 麥冬10 克, 棗仁10 克, 粳米100 克, 白蜜適量.

小兒乙腦檢查診斷

一、血象 白細胞總數增高,一般在(10~20)×109/L左右,個別可達40×109/L,這與大多數病毒感染不同。白細胞分類中可見中性粒細胞高達80%以上,並有核左移,2~5天後淋巴細胞可占優勢,部分患者血象始終正常。

二、血清學檢查

1、特異性IgM抗體測定

2、血凝抑制試驗:血凝抑制抗體於病程第5天出現,第2周達高峰,可維持1年以上,血凝抑制試驗的陽性率可達81.1%,高於補體結合試驗,但有時出現假陽性,是由於乙腦病毒的血凝素抗原與同屬病毒如登革熱及黃熱病病毒等有弱的交叉反應,故雙份血清效價呈4倍以上升高或單份效價達1∶80以上可作診斷依據,此法操作簡便,可應用於臨床診斷及流行病學檢查。

3、補體結合試驗: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抗體出現時間較晚,病後2~3周才開始出現,5~6周達高峰,故不能作早期診斷,一般多用於回顧性診斷或流行病學調查。抗體維持時間約1~2年,抗體效價以雙份血清4倍以上增高為陽性,單份血清1∶2為可疑,1∶4或以上為陽性。

4、中和試驗:中和抗體於發病後第2周出現,持續2~10年,特異性高,但方法很復雜,僅用於人群免疫水平的流行病學調查,不作臨床診斷用,近年來,中和試驗已為其他測定乙腦病毒抗體的方法所替代,很少采用。

5、其他血清學方法:如特異性白細胞黏附抑制試驗(LAIT),蝕斑減少中和試驗(PRNT)檢查急性患者血清,其陽性率都比較高。

6、乙腦病毒抗原測定:用McAb的反向被動血凝法測急性期血清中乙腦病毒抗原陽性率71.5%,是目前較好的快速診斷方法。

三、腦脊液檢查

1、腦脊液常規檢查:除壓力增高外,外觀無色透明,偶呈輕微混濁,白細胞計數多數輕度增加,多在(50~500)×106/L之間(約占80%),少數可達1000×106/L以上,也有極少為正常者。白細胞計數的高低與預後無關,病初2~5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後則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輕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偶有降低,氯化物正常。約有2%~4%的乙腦患者腦脊液常規和生化檢查正常。此外,在起病1~2天內腦脊液天冬氨酸轉氨酶(AST)活性常增高,對於判斷本病預後、腦組織損害有參考意義。腦脊液有變化者需10~14天才恢復正常,個別病例需1個月。

2、乙腦抗原測定:采用反向間接血凝法(IRHT)測早期腦脊液中的抗原,陽性率為66.7%,本方法靈敏,簡便,快速,不需特殊設備。

3、特異性抗體測定:用MAC-ELISA法測定患者腦脊液中乙腦病毒IgM及IgG抗體,並與血清中上述兩種抗體出現情況作比較,發現腦脊液中IgM抗體先於血清中出現,病程第2天就可測出,且持續時間較血清中抗體為久,可用於早期診斷。

4、病毒分離: 乙腦病毒主要存在於腦組織中,疾病的初期取血液及腦脊液分離病毒,其陽性率很低,在病初早期死亡者的腦組織中可分離出乙腦病毒。

5、血氣分析: 對重癥患者可作血氣分析,以便及早發現呼吸功能衰竭及酸堿代謝平衡紊亂等病理生理變化。近年來,國內對部分乙腦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測定,發現多以呼吸性酸中毒為主,其次為呼吸性堿中毒。

乙腦的CT、MRI特征性表現為雙側丘腦對稱性分佈的病變。CT上病灶呈低密度,低密度部位主要見於丘腦、中腦及基底節,還可見到腦水腫、伴有腦室擴大的腦萎縮等。部分患者急性早期CT可表現正常。顱腦MRI顯示全部病例均有雙側丘腦損害存在,T1加權像病灶多呈混合信號或低信號,T2加權像呈高信號或混合信號,最常見為不同寬度的低信號圍繞著高信號中心。質子密度加權像多呈高信號。除雙側丘腦受損外,大腦皮質、小腦、中腦、腦橋中央、雙側基底節、腦室周圍白質及頸髓至少還有一個部位有異常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