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為一種長期慢性代謝性疾病,會引起很多軀體不適癥狀,其中疼痛就是非常常見並且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臨床癥狀。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在糖友中引起疼痛常見的幾種原因和它的典型表現。糖尿病日常護理要註意什麼?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護理

足部宜動不宜靜

動則血運增加,靜則血運緩慢。足部經常按摩或適當活動,可以促進其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功能。但不可過量活動,以免增加足部負荷。這也是對糖尿病足冬季護理措施有哪些的介紹。

飲食要健康

患者每天都要吃飯,而日常飲食一定要保持健康主和合理。相對來說,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飲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島素的參與。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與葡萄糖,請患者慎食蜂蜜。不暴飲暴食,生活有規律,吃飯要細嚼慢咽,多吃蔬菜,盡可能不在短時間內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有瞭這些方法也能做到糖尿病的護理。

足部宜暖不宜寒

入冬後,糖尿病患者足部應註意保暖,可采用多種恰當的取暖方法,以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保持良好的血液及營養供應,加速酸性代謝產物的排泄。但在取暖時應防燙傷。

穿鞋襪宜合適不宜過松過緊

由於重力作用,下肢靜脈回流較之軀幹上肢阻力大,若鞋襪過松可致局部靜脈瓣負荷量增加,影響靜脈回流量及速度;但鞋襪過緊則壓迫血管,致使血流阻力加大,對動靜脈血流均不利,既不利於血供也不利於代謝產物的排泄。

觀察病情變化

糖尿病的病情一般較平衡,但是也可能會出現一些異常,所以要註意觀察。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由於合並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很多,因此要定時測量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每日測血壓2次,控制血壓在正常范圍,因高血壓可加重視網膜病變。更要觀察患者神志的變化,防止發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觀察體重及尿量的變化:每周測體重1次,每日記出入量和小便次數,並註意尿的顏色、氣味,隨時留置標本,以備檢查。

糖尿病患者疼痛的常見病因和自我鑒別

首先是糖尿病慢性並發癥導致的疼痛,主要包含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

第一,糖尿病感覺神經病變,表現為肢體疼痛、感覺減退、麻木、灼熱、冰涼等,也可表現為自發性疼痛、痛覺過敏、痛覺超敏。病友常會感覺到程度逐漸加重、范圍逐漸增大的對稱性的手腳發麻、蟻走感等,甚至感覺像戴瞭手套或穿瞭襪子;也可出現感覺減退、感覺異常,比如感覺不到針紮或者輕微的皮膚接觸就引起明顯的疼痛。這些癥狀有時也會隻出現在單側肢體,比如一隻手或一隻腳,而並不是總是對稱出現。有的病友還會同時出現肌肉無力、肌肉萎縮,這是運動神經受到損害的結果。

第二,糖尿病動脈血管病變,常見的是下肢動脈狹窄甚至閉塞導致的小腿及足部發涼、無力、行路不能持久和疼痛。早期,病友可感覺走路時腿部酸軟無力,但休息幾分鐘後不適感消失;之後逐漸出現在行走一段路程後小腿腓腸肌、足部酸痛或痙攣性疼痛,被迫停步,休息後疼痛緩解,稱為間歇性跛行;病情更嚴重時就會出現靜息痛,即在安靜休息時出現持續性或間歇性加重的肢體疼痛,甚至出現夜間和白天持續疼痛和感覺異常。這樣的病友還多存在患肢皮膚溫度降低、皮膚顏色改變,觸摸足背的動脈搏動可以發現減弱甚至消失,容易出現足部的潰瘍、壞死。

很多情況下,糖尿病病友會同時存在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這樣反而使得病友對疼痛的敏感性下降,容易導致病友不能及時發現下肢和足部的外傷等,出現糖尿病足病。所以糖尿病病友應該定期到醫院進行血管和神經檢查,比如血管超聲、神經電生理、肢體動脈測量等。病友還可以在傢進行自我檢查,比如對比兩側肢體同一部位的皮膚顏色、溫度、感覺,還可以學習觸摸自己的足背動脈搏動。及早發現問題,治療的效果也會更好。

還有很多合並的疾病可以導致糖尿病病友的疼痛癥狀,咱們來看一看。

第一,痛風,和糖尿病一樣都是代謝性疾病。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尤其是男性或肥胖的病友,容易同時患有痛風。典型的痛風發作多在夜間出現,表現為不斷加劇的關節痛,痛疼為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發作的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關節活動受到限制。最常見的疼痛部位是足部拇趾的第一個關節,即第一蹠趾關節;反復發作的病友,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也可能出現腫痛。長期的高尿酸血癥,尿酸在關節和軟組織中沉積形成結晶,稱為痛風石,可以引起局部疼痛甚至關節腫痛變形;如果尿酸沉積在腎臟,可以導致腎臟或輸尿管結石,結石移動或嵌頓會導致腰部和上腹部難忍的劇烈疼痛,稱為腎或輸尿管絞痛。所以糖尿病友們應該規律檢查血尿酸情況,及時發現和治療血中尿酸升高,盡量避免痛風的發生。

第二,骨質疏松。糖尿病可以加速骨質疏松的出現和進展,不僅絕經後的女性病友容易出現,較為年輕的男性病友也可出現。骨質疏松導致的疼痛常為腰背,沿脊柱向兩側擴展,仰臥時可以減輕,久站、久坐時加劇;當發生椎體壓縮性骨折時,可以出現相應部位的急性疼痛。骨質疏松還可導致駝背、身高縮短等。糖尿病病友,無論性別及年齡都應該定期檢查骨密度、維生素D水平等。

第三,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糖尿病病友自身免疫能力下降,容易病毒感染或潛伏感染的病毒發作,最常引起疼痛的就是帶狀皰疹病毒。初期局部皮膚出現搔癢、疼痛,之後出現串連成帶狀的紅疹、皰疹。面額部、胸背部較為多見,沿單側的神經分佈。也有出現在單側眼部的,可見眼部紅腫、結膜充血、水皰及痂皮;單側耳部發病的,出現耳部急性的劇疼痛和同側面癱、聽力下降等。

第四,骨科疾病,肩周炎、退行性骨關節病——頸椎病、腰椎病、退行性關節炎等等。可以是肩部的不適、肌肉酸痛、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也可以是上肢發麻、無力、手抖、頸部僵直疼痛;或者是腰臀部疼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無力、跛行;還可以是膝關節的疼痛、變形,出現O型腿或X型腿等等。及時就診骨科,通過醫生的功能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來診斷。

第五,冠心病。糖友因糖尿病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常並發冠心病。典型冠心病、心絞痛表現為勞累後或情緒波動後出現胸骨後疼痛,多為壓榨性,可向左肩背部放射,部分人群可表現牙痛,休息可緩解,而糖友合並糖尿病神經病變時,身體對疼痛的感知下降,即使發生瞭嚴重的心肌缺血,亦無明顯癥狀,應尤其警惕。

小兒糖尿病飲食宜忌

宜:微量元素鋅和鉻有刺激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因此,多吃一點鮮酵母、蘑菇和糙米等富含鋅和鉻的食物,對糖尿病患兒也很有益。烹調多采用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

忌:易於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不宜多吃:白糖、紅糖、冰糖、葡萄糖、麥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餞、水果罐頭、汽水、果汁、甜飲料、果醬、冰淇淋、甜餅幹、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點等。少吃油煎、炸、油酥及豬皮、雞皮、鴨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飲食不可太咸,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腎等動物內臟類食物。含淀粉質高的食物及中西式點心均應按計劃的份量食用,不可隨意吃,以免過量吸取。

糖尿病患兒的飲食應隨孩子身體變化而不斷調整。傢長可以定期帶孩子檢查身體,並根據具體情況和醫生協商,制定出適合孩子生長發育以及能控制病情的飲食計劃。傢長還需教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不要因一時口快而進食瞭不利於身體健康的食物。

1型糖尿病對兒童有哪些危害

酮癥酸中毒:酮癥酸中毒是兒童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並發癥。其發生和發展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感染、飲食失控、胰島素治療中斷等。酮癥酸中毒的發生,一方面與胰島素的絕對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胰島素拮抗激素的相對或絕對增加有關。如生長激素,有動員脂肪分解,導致大量生酮氨基酸的產生及高血糖素等。

酮癥酸中毒時,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嗜睡、昏迷、呼吸急促深大、口唇櫻紅、呼氣有爛蘋果味、血糖升高,大多大於16.65mmol(300mg/dl),血酮升高,尿酮體陽性,血ph下降,二氧化碳結合力下降。國內有人報告小兒糖尿病,合並酮癥酸中毒者可達50%。

視網膜病變及白內障:兒童糖尿病大多於病後10-15年合並單純性非增殖型視網膜病,視網膜病變與血糖控制不佳有密切關系。輕度的視網膜病變可隨血糖的控制而好轉。視網膜病變的特征性改變是微血管病及新生血管形成。眼底可見水腫,滲出,絮狀斑,微動脈病及出血,也可有黃褐病變。

兒童糖尿病發生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後5年致盲率為50%左右。視網膜病變與視網膜內多元醇代謝亢進,造成山梨醇蓄積,使毛細胞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關。此外,高血糖所致的非酶糖基化反應使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管壁細胞損傷,形成視網膜病變的特征性改變。也有少數病人發生白內障。

神經病變:兒童糖尿病的神經損害主要是於周圍神經與周圍神經的脫髓鞘病變有關,這種脫髓鞘改變與周圍神經髓磷脂經非酶糖基化作用,引起免疫球蛋白的沉積及糖化終產物的形成(ages)有關。表現為肢體麻木,刺痛,燒灼感。病程長者,可伴有胃腸功能紊亂及排尿障礙等自主神經病變,中樞神經也可受累如腦萎縮等。

孕婦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1、通常情況下,母親的胰島能夠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是懷孕前的三倍)來對抗那些升高的激素的作用,以便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但是,如果胰島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血糖水平就會升高,導致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

2、患有糖尿病的母親會影響到她的胎兒的發育。在妊娠早期,母親的糖尿病會導致胎兒發育缺陷或者流產。大部分的發育缺陷都會影響重要的器官,比如大腦和心臟。

3、妊娠中期和晚期,母親的糖尿病會導致胎兒營養過剩,胎兒超速生長。胎兒體型過大會導致難產或者產程過長,如果是通過陰道分娩,胎兒肩部損傷的可能性很大。

4、另外引起孕婦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營養過剩的胎兒將患上高胰島素血癥,出生後嬰兒的血糖會迅速降得很低,因為他不能再從母親那裡得到大量的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