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是心臟疾病的總稱,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後天疾病所致心臟病、化療藥物環境等外界因素所致心臟病,常見有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等。中年人如何預防心臟病的發生?為什麼會得心臟病?一起來看下。

為什麼會得心臟病

1、先天性心臟病:

目前認為先心病的發生與遺傳及環境因素影響有關。由單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所導致的各類型先天性心臟病約占10%,可見多數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是多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與心血管畸形相關較強的環境因素主要為:感染特別是病毒感染、缺氧、羊膜病變、胎兒受壓、妊娠早期先兆流產、母體營養不良、糖尿病、苯酮尿、高血鈣、放射線和細胞毒性藥物在妊娠早期的應用、母親年齡過大以及地區差別等。

2、後天疾病所致:

冠心病:抽煙及糖尿病,高血壓等導致血管硬化狹窄,使血流受阻,易使心肌缺氧而受損.;

風濕性心臟病:主要在風濕熱感染後,心臟瓣膜逐漸病變所導致之異常。

肺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是肺心病發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階段,所有引起肺動脈高壓的疾病終將進展為肺心病。

心肌病:新陳代謝或荷爾蒙異常的心肌變化等,有時酗酒,藥物亦導致心肌變化。

心臟腫瘤:心臟腫瘤表面碎片或血栓脫落引起栓塞。可能與腫瘤的產物、腫瘤壞死或免疫反應有關。

甲狀腺激素:過多可出現竇性心動過速、心悸、運動耐力減弱,甚至導致心房顫動(房顫)、勞力性唿吸困難、心絞痛和心力衰竭的發展和惡化等。80%左右的甲減患者都有心血管系統受累的異常表現。典型者表現為甲減性心肌心包病,包括心包積液,心臟無力性擴張和繼發性心肌病。

其他疾病導致的心臟病:包括高血壓以及其它免疫機能異常引起之血管病變,與糖尿病有關的心臟微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心臟自主神經病變。

3、其他因素:

外界因素的影響:慢性低壓低氧引起的肺動脈高壓,感染導致的心臟病變。

藥物因素:可能與藥物代謝過程中產生氧自由基和超氧化物直接損害心肌細胞線粒體有關,幹擾能量代謝,抑制細胞唿吸,抑制輔酶Q的合成和活性,Ca2+過多地進入心肌細胞,致使心肌細胞ATP耗竭,抑制心肌細胞功能。

放射線:對心肌細胞、血管、心內淋巴管有直接損傷。發生率高低與射線量有關,放射劑量超過4Gy(400 rad)即可致心臟損傷;超過60Gy(6000 rad)時,50%的患者可發病。

中年人如何預防心臟病的發生

中年人要警惕心臟病的發生,心臟病作為近幾年來社會的常見病,每年的死亡人數是很高的,而且心臟病是很難治愈的,有的傢庭可能會因為心臟病而負擔百倍,人們現在應高高度重視起心臟病的預防工作,特別是中年人要做好健康的保護工作。

中年人是社會的主心骨,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是生存壓力最大的群體,這個群體患上心臟病的機率在不斷的上升,所以我們現在必須采取措施來加強健康方面的指導,使中年人的健康更有保障。

首先,中年人應該多多的運動,每天適度運動20分鐘,可使患心臟病的幾率減少30%,快走的效果最好,這種心臟病的預防比較是比較常見的。有的中年人可能說工作忙,哪有時間運動,那就可以每天飯後散步半個小時,對於健康也是很有好處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嘛。

還有就是少吸煙,是中年人遠離心臟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經過很多的研究和調查發現,吸煙者患心臟病的比例是不吸煙者的兩倍。研究發現,戒煙2—3年後,患心臟病的風險就會降至與不吸煙者一樣的水平,所以,為瞭健康請遠離香煙吧。

心臟病會造成哪些不適

一、先天性心臟病:

輕者無癥狀,查體時發現,蹲踞體征、杵狀指(趾)、肺動脈高壓、出生後或嬰兒期即已出現響亮的心臟雜音。年長兒可有生長發育遲緩。患兒自幼有反復呼吸道感染,面色蒼白,憋氣,呼吸困難和心動過速,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明顯紫紺。部分有胸痛、暈厥。部分排汗量異常。

二、心肺病變所致心臟病

1.冠心病: 冠心病的典型臨床癥狀是發作性心絞痛。有時患者也會以急性心肌梗死為第一表現。少數患者可以表現為隱形的慢性心肌缺血,導致心臟擴大和慢性心衰。冠心病的另一臨床表現可以是猝死。還有部分患者可以表現為心律失常。

2.風濕性心臟病:患病初期常常無明顯癥狀,後期則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咳嗽、肢體水腫、咳粉紅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3.肺性心臟病:

1.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病程漫長,基礎病變不同,病情輕重不一,又往往伴有多種疾病,使其癥狀不典型,常被掩蓋或與其他疾病混淆,易造成誤診或漏診。本病發展緩慢,臨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種癥狀和體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現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損害的征象。

2.急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常突感呼吸困難、明顯發紺、窒息、心悸、劇烈咳嗽和咯血。多有中等程度發熱。嚴重者常致猝死,或因心力衰竭、休克、心臟停搏或心室纖顫而死亡。肺大塊梗塞區域叩診濁音,呼吸音減弱或伴有濕囉音。如病變累及胸膜可出現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積液的體征。

4.心肌病:發癥狀通常是活動後氣促以及易於疲乏等,當心肌病是由感染引起時,患者的首發癥狀可以是突然發熱和類流感樣癥狀。患者的心率增快,同時伴有血壓下降或正常、在大腿和腹部有液體瀦留以及肺中液體淤積。借助於聽診器常能聞及心臟雜音。

5.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可在任何年齡呈現癥狀,最多見的發病年齡為20歲前後。有勞累後氣急、昏厥、頭暈和活動後心絞痛,與主動脈瓣狹窄相類似,約10%的病例因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房顫動引起心悸或體循環栓塞。晚期病例則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端坐呼吸和肺水腫。

三、全身疾病所致心臟病

1.腫瘤性心臟病:可有胸痛、昏厥、充血性左心和(或)右心衰竭、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心律失常、傳導障礙、心內分流、縮窄性心包炎、血性心包積液或心包填塞。可產生廣泛的非心臟性全身表現:發熱、惡液質、全身不適、關節痛、雷諾現象、皮疹、杵狀指、發作性古怪行為、全身及肺栓塞。由於心臟表現常呈非特異性,並且可能很輕微、甚至缺乏,以致心臟腫瘤的全身表現有時可誤診為結締組織血管病變、感染、或非心臟性惡性腫瘤。

2.高血壓性心臟病:在心功能代償期,病人可無明顯自覺癥狀,在心功能失代償期,則逐漸出現左心衰竭的癥狀,開始時僅在勞累、飽食或說話過多時感心悸、氣喘、咳嗽,以後癥狀逐漸加重,上述癥狀呈陣發性發作,多表現為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並痰中帶血,嚴重時可發生急性肺水腫。

3.甲亢性心臟病:甲亢時心律失常最常見,包括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期前收縮、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心房纖顫,其中最常見者為房顫。久而未治的甲亢可引起突出的心臟形狀改變,包括心房或心室擴大、心臟重量增加、心肌細胞肥大、心肌纖維間隙增寬,這些改變在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後可以改善或逆轉。甲亢患者充血性心衰的發生率大約6%,年齡大於60歲,病程長者更易發生。

4.甲減性心肌病:由於T4缺乏致使心肌細胞間質黏多糖和糖蛋白等沉積心肌,黏液性水腫可導致甲減性心臟病,包括心肌、心包及冠狀動脈的損害。臨床醫生若不警惕,極易導致長期誤診。

5.糖尿性心臟病:糖尿病早期心率常有增快傾向。無痛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較高,可達24%~42%,病人僅有惡心、嘔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現為心律不齊,心源性休克,有些僅出現疲乏無力、頭暈等癥狀,無明顯心前區疼痛,故易於漏診與誤診。直立性低血壓,常伴頭暈、軟弱、心悸、大汗、視力障礙、昏厥,甚至休克。

四、其他因素所致心臟病

1.中毒性心臟病:毒性心臟病中,約50%~70%的患者呈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樣表現,主要表現為心律失常、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病死率高。部分患者(占19%)出現心包積液,它可以是患者的唯一癥狀。

2.妊娠合並心臟病:發病率為1%~4%,是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可使心臟病患者的心臟負擔加重而誘發心力衰竭。妊娠合並心臟疾病在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為非直接產科死因的第一位。

3.放射性心臟病:可出現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及冠狀動脈病變,心包炎多發生於放射治療1年內發病,癥狀取決於心包積液量的多少,重者可有心臟壓塞癥狀;晚期可出現縮窄性心包炎癥狀。患者可有心悸、氣促、胸悶、胸痛、心絞痛等,還可有發熱、心包摩擦音。

4.慢性高原性心臟病:主要表現為心悸、氣急、胸悶、頭暈、頭痛、乏力、失眠、勞力性心前區疼痛,發紺、水腫、頸靜脈怒張、肝大等心力衰竭表現,患者血壓偏高,二尖瓣及肺動脈瓣區聞及2~3級收縮期雜音,P2亢進。

心臟病怎麼辦

1.病因治療

對病因已明確的患者,積極治療病因可收到良好效果。

2.解剖病變的治療

用介入或外科手術治療可糾正病理解剖改變,目前大多數先心病可用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根治。

3.病理生理的治療

對目前尚無法或難於根治的心血管病,主要是糾正其病理變化。

4.康復治療

根據患者的心臟病變、年齡、體力等情況,采用動靜結合的辦法,在恢復期盡早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對改善心臟功能,促進身體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有利心臟病患者血管的美食

【清燉香菇木耳】

原料:香菇50g,木耳25g,料酒、精鹽、薑片、蔥段、胡椒粉、雞湯適量。

做法:香菇、木耳分別用溫水泡發,去雜洗凈,泡發的水澄清留用。將料酒、精鹽、薑片、蔥段、香菇、木耳放入砂鍋中,加入泡發香菇、木耳的水和雞湯,用武火燒沸,撇去浮沫,改為文火燉20分鐘左右。揀去薑、蔥,加入味精、胡椒粉調味即成。

【牛蒡瘦肉湯】

原料:牛蒡250g,瘦肉200g,香菜、醋、鹽、胡椒粉各適量。

做法:將牛蒡切片,泡入醋水中防止變色;瘦肉切片;香菜切末。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煮開,放入瘦肉與牛蒡,煮開後改用中小火煮20分鐘左右,撒入香菜末,加鹽、胡椒粉調味即可。

【幹貝芹菜粥】

原料:幹貝4粒,芹菜2棵,粳米100克,紅棗4枚,鹽適量。

做法:幹貝用溫水浸軟,紅棗去核;芹菜洗凈,切段;粳米洗凈,用油、鹽略醃。將所有原料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煮開,然後轉小火慢慢熬成粥,食用時加少許鹽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