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健康一方患有口腔潰瘍類疾病時,因口腔內黏膜破裂,此時與乙肝患者接吻,會導致乙肝病毒通過唾液而產生感染,使健康一方感染乙肝。雖然此種傳播的概率極低,但存在被感染乙肝的可能,不得不引起重視。

乙肝傳染

母嬰傳播

母嬰傳播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母親是傢庭聚集的主體,我國約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嬰傳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嬰幼兒時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

“乙肝患者什麼有傳染性”是更重要的,乙肝患者的體液具有傳染性,體液的具體包括精液,陰道的液體,乳汁,血液,淋巴液,腦脊髓的液體,肺腔的液體,腹膜的液體,關節的液體,羊水等等。這些都屬於人體的體液,隻要體液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傳染性。

而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淚腺,尿道等由孔道直接與外界相連,儲存的體液也直接和外界接觸,所以這些液體一般不稱為體液,而稱為外界溶液。

母嬰傳播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垂直傳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傳播。大傢一直認為母嬰傳播就是垂直傳播,其實不然。在宮內傳播引起的隻占10%,懷孕期間在子宮內在胎兒期間被傳染的隻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圍生期和出生後的密切生活接觸水平傳播。作為一個大三陽母親,孩子出生後被感染性的可能性達到90%—95%,E抗原陰性的乙肝母親生下的孩子感染幾率要比E抗原陽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父嬰傳播

乙肝會發生傢族聚集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很多傢庭中,因為母親或父親感染瞭乙肝病毒而使自己的子女都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除瞭乙肝的母嬰傳播外,人們還發現患有乙肝的父親也會將病毒傳染給孩子,因此,小編在這裡提出瞭乙肝的父嬰傳播的問題。

不同的是,乙肝的母嬰傳播主要是圍生期將病毒傳染給孩子,有可能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感染瞭乙肝病毒,因此乙肝的母嬰傳播也可稱為母嬰垂直傳播。但是乙肝的父嬰傳播主要是孩子出生後,由於孩子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缺乏,通過生活中的密切接觸,感染乙肝病毒,這種感染方式,我們稱之為水平傳播。

父嬰生活中密切接觸感染乙肝病毒一般需要兩個必要條件:1、孩子的機體免疫系統不健全,或孩子繼承瞭他們對乙肝病毒免疫的缺陷,使得在生活中接觸感染乙肝病毒。2、孩子的皮膚粘膜的損傷給乙肝病毒的傳染帶來機會。而這種生活密切接觸的感染主要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免疫系統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應該引起我們的註意。

醫源性傳染

在醫院的檢查治療過程因使用未經嚴格消毒而又反復使用被HBV污染的醫療器械引起感染的,這個叫醫源性傳播,包括手術、牙科器械、采血針、針灸針和內鏡等器材。

輸血傳播

輸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後,可引起輸血後乙型肝炎的發生。

密切生活接觸傳播

包括一起生活當中隻要皮膚黏膜有受到損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膚黏膜受到損害之後乙肝患者的體液再落到你破損的皮膚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引起HBV傳播,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 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觸,可使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乳汁、陰道分泌物等通過黏膜或皮膚微小的擦傷裂口進入易感者的機體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性傳播

對於乙肝患者是可以通過性傳染的,性傳播也是屬於體液傳播的一種。另外接吻也能傳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損瞭也有這種可能性。在傢庭中,夫妻間如有一人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攜帶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種乙肝疫苗,獲得抗體;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好各項預防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乙肝傳播說法

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上對此有著非常明確的說法——“乙肝病毒並不通過以下渠道傳播:共用餐具,母乳喂養,擁抱,接吻,握手,咳嗽,噴嚏,或在公共遊泳池玩耍或類似行為。

乙肝用藥註意事項

聯合用藥不主張累積、重疊使用相同藥物,如同時使用多種清熱解毒類中成藥;不主張多種免疫調節劑同時使用,如同時使用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左旋咪唑等。

無適應癥用藥

目前認為乙肝病毒攜帶者處於免疫麻痹階段,此時不主張使用特殊藥物治療。但是現今臨床普遍存在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安慰性治療,如各種中藥制劑、保肝藥物、免疫調節劑等。

無必要地使用昂貴藥品

乙肝藥物普遍價格昂貴,尤其是各種“新特”藥物,有的一療程下來要花數萬元,普通老百姓難以承受。但是,許多人仍然錯誤地認為藥物價錢和療效呈正比,盲目追求昂貴新藥。對輕度慢性乙肝患者主張給予適度的治療,切忌大量使用昂貴的新特藥物。

給藥時機和途徑不適當

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療多主張病變處於炎癥活動期,轉氨酶升高2~10倍,沒有出現黃疸,乙肝病毒復制指標陽性。但有不少的病例不符合抗病毒時機,卻硬性使用幹擾素、拉米呋啶等抗病毒藥物,往往收效不佳。

重復給藥

有的患者輾轉各地,四處求醫,但是所得處方用藥,雖然藥名不同,實際藥物成分相似。如主要成分為中藥五味子的各種保肝降酶中成藥多達數十種,患者不知其中詳情,有時同時並用3種以上同類保肝降酶藥物。

選用藥物不當

為乙肝病人選用的藥物不對癥,沒有考慮特殊病人的用藥禁忌,合並用藥配伍失當等。如慢性活動性乙肝患者肝功反復波動,血清膽紅素顯著升高,此時如果選用幹擾素、拉米呋啶等抗病毒藥物,就屬於用藥不當。又如一些特殊病人,如失代償肝硬化已出現腹水,合並有自身免疫損害,這些患者對幹擾素等抗病毒藥物屬於禁忌癥。乙肝患者配伍使用免疫增強劑,一般需對患者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情況進行檢測,如果患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配伍使用免疫增強劑可有正面效果;如果患者免疫功能正常,使用免疫增強劑則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用藥不足

包括劑量太小和療程不足。如經臨床研究證實,使用。類幹擾素治療乙肝的合適劑量為500~600萬單位,隔日一次肌肉註射;而以往大多使用300萬單位,難以保證療效。又如拉米呋啶治療乙肝,曾經建議療程為1年,但是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使用一年雖然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療效(肝功正常、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和乙肝病毒。抗原陰轉),但是一旦停藥,轉氨酶馬上升高,乙肝病毒復制指標再次轉陽。目前認為拉米呋啶不能過早停藥,應堅持使用2~3年以上時間。

用藥過量或過分

雖然給病人使用瞭對癥的藥物,但劑量過大或療程過長,給輕癥病人用重藥,聯合用藥過多等。如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慢性乙肝的合適劑量和療程是:成人每天0.4克,30天為一療程。有些患者用量達到每天6.8克,療程超過3個月,結果出現神經肌肉疼痛及關節疼痛綜合征。

以上都是乙肝患者用藥應註意的,隻有合理的用藥才能治病,不合理的用藥不僅浪費瞭錢財,而且也達不到治療的效果,有時候還容易產生副作用,所以,患者用藥一定要慎重。

急性乙肝的治療

急性乙肝病情較重,如果不及時治療,會給患者帶來不良後果。急性乙肝隻有經過積極治療,才可以痊愈,因此在發現急性乙肝後要及時進行治療。

急性乙肝的治療

患有急性乙肝時,肝細胞受乙肝病毒損害而腫脹壞死,一旦檢查是急性乙肝,應當立即臥床休息,癥狀明顯減輕後,每天可參加適度鍛煉。觀察時間為1—3個月,應堅持持續治療,以防復發。在康復及治療期間要保持心情愉快,節制性行為。飲食對肝炎的恢復有一定的影響,其飲食是以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食物為主。註意增加營養,以清談食物為宜。蛋白質食物如豆制品、魚、蛋、牛奶、瘦肉、雞等及蔬菜的攝入量應該保證。

急性乙肝的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盡量減少和避免病情發展或遷延不愈。在急性乙肝治療中,強調隔離、充分休息、合理飲食、適當增加營養,註意對癥下藥。用藥以退黃、降酶、保肝、提高機體免疫力為總則。可因地制宜地選用一二種中西藥物以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做到保肝而不傷肝。一般情況下,急性乙肝不宜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病初消化道癥狀嚴重,尿量減少,兼有黃疸者,需進行降黃治療。黃疸加重迅速的急性乙肝患者,慎防重型肝炎發生。

急性乙肝初期的治療非常重要,醫學界認為,急性乙肝在經過治療半年之後,如果還不能痊愈,那麼患者便會轉為慢性乙肝,需接受抗病毒治療。急性乙肝在治愈之後,不再具有傳染性,而且被治愈的乙肝患者還可以終生得到免疫。

乙肝復發的元兇

過度勞累 過度勞累(包括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可以破壞機體相對平衡的免疫狀況,促使乙肝病毒復制加劇,肝臟負擔加重,導致肝炎復發。 過度勞累的情況有以下幾種:長途跋涉、熬夜、精神高度緊張、工作壓力過大、情緒波動、暴怒和鬥毆以及房事過頻等等

過度勞累

過度勞累(包括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可以破壞機體相對平衡的免疫狀況,促使乙肝病毒復制加劇,肝臟負擔加重,導致肝炎復發。

過度勞累的情況有以下幾種:長途跋涉、熬夜、精神高度緊張、工作壓力過大、情緒波動、暴怒和鬥毆以及房事過頻等等。

飲食不節

肝炎患者飲食當以清淡、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避免多吃油膩、油炸、辛辣食物,這些食物難以消化,會加重胃腸負擔,肥甘厚味之品,容易鬱結腸胃,化為濕熱,損害脾胃,誘使肝炎發作。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代償期病人的食療原則是:除遵守所有肝病病人飲食治療中的“高蛋白質、高熱量”原則以外,另外增加一條,就是低鹽、高維生素。這是因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人體內易發生水、鈉瀦留,且常缺乏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病人可通過攝入黃綠葉蔬菜以及豆類制品來達到補充的目的。另外,酒精性肝硬化病人體內往往還缺乏維生素B卜維、生素B2、葉酸等B族維生素,要補充這類維生素,可將主食改為富含維生素B1及葉酸的胚芽類。

飲酒

飲酒是引起肝炎復發最主要原因之一,酒在肝內氧化,形成有害物質乙醛,可以直接損害肝臟,因此肝炎患者必須禁酒。

誤服或濫用藥物

肝炎患者因求治心切,往往相信廣告宣傳,服用各種自制中藥制劑;有的長期服用“偏方”、“驗方”,有的用藥不符合適應癥,硬性亂用;有的重復大量使用所謂保肝藥;有的誤認為中藥沒有毒副作用,不加選擇隨便使用。肝臟在這些零亂、復雜的藥物形成的化學反應的影響下,炎癥和中毒情況越來越重,肝功損害日見加重。

變更環境

患者在病情平穩後不久,就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如出差、旅行等,因生活環境、水土條件變更,造成體內環境紊亂而出現肝功異常。

季節變化

肝炎發作的季節各不相同,春、夏兩季為肝炎容易發作季節,秋冬季發作者相對較少,四季肝功波動的概率分別是:春季波動者約占22.94%,夏季占23.85%,秋季占9.17%,冬季占18.34%。

患其他疾病

感冒、腹瀉、膽囊炎、大出血也可以導致肝功波動。

因此,肝炎患者平素一定要註意天氣變化,保護好脾胃,調理好情緒,起居有常,盡量避免患上其他疾病。

乙肝雖然是一種危害很嚴重的傳染病,但還是可以預防的,隻要每個人都掌握預防乙肝的知識,並認真去做,就可以把感染乙肝的危險減少到最低限度。

乙肝飲食有哪些“忌口”

不少人認為乙肝患者免疫力差,需要補充營養,所以種類繁多的飲食不斷吃進肚裡,其實乙肝患者並非營養越多越好,乙肝患者飲食有講究,該吃的要吃,不該吃的就不能吃。自古中醫對患者的飲食宜忌極為重視,認為各種食物屬性有寒熱之異,氣味有厚薄之殊,必須因人因病而有所選擇。在臨床實踐中,我們也經常會碰到許多這樣的例子,如有的肝炎患者因進食瞭某些食物或補藥後,血清丙氨酸轉氨酶水平反而明顯升高或遲遲不能恢復正常;有的肝病患者本來病情已穩定瞭,但因進食瞭一些蝦、蟹等海產品後肝病再次出現復發;有的肝硬化患者,因吃瞭一些魚肉等高蛋白食物後,結果發生瞭肝昏迷等。因忌口不當而引起乙肝復發或加重的事例並不少見。

那麼乙肝患者都有哪些忌口呢?

1.忌食易於引起乙肝病人過敏反應的食物:大多數人喜食味美、肉嫩、營養價值極高的海蝦、海蟹等海鮮食品,但少數有過敏體質的人,每當他們進食瞭這些海鮮發物後,會立即出現不同程度的變態反應,臨床出現腹痛、腹瀉、顏面潮紅、尊麻疹、皮膚瘙癢,嚴重者甚至發生休克和死亡。由於肝臟是參與變態反應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臟受損在所難免。尤其原有肝病者可使病情加重;或者病情已穩定的肝病,又可能會再次復發。所以肝炎發作期,不宜吃海鮮發物。

2.忌食易於引起乙肝病情加重的食物:每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生化成分、理化特性和藥理作用,因而它對人體的物質代謝功能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急性黃疽型肝炎患者,如過多地攝入油膩食物,會引起腹脹、惡心、嘔吐和食欲不振等:恢復期的肝病患者,如進食過多的糖類食物可引起肥胖、脂肪肝:肝硬化晚期和重癥肝炎患者,因大量進食高蛋白食物而引起肝昏迷;有酸中毒的患者如再大量食醋則會使病情加重;有的肝病患者,因服用瞭人參、黨參、鹿茸等滋補品後,反而導致丙氨酸轉氨酶升高或出現黃疽。有學者分析,人參、黨參等補品能增強細胞的免疫功能,激發淋巴細胞對肝炎病毒的殺傷作用,但同時也使肝細胞受到損傷,引起丙氨酸轉氨酶升高。少吃油炸、煎烤食品,尤其是肝硬化患者,這些飲食容易引發肝昏迷或上消化道出血。

3.忌食易於引起肝臟損害的食物:現已清楚,肝癌的發生與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黃曲黴素和飲用水污染等多種因素有關。在發黴的花生和玉米粉中,含有大量的黃曲黴素,在酸菜和醃菜中含有較多的亞硝胺類物質。因此,這些食物進食過多,就容易誘發肝癌,尤其是那些慢性肝炎、肝硬化和乙肝病毒慢性攜帶者應特別註意。肝炎患者不宜吃醃制的咸菜、醬菜等。忌吃松花蛋:因其制作過程中需用鉛粉,常食易致鉛中毒及鈣缺乏,影響肝功能恢復;肝硬化病人因為門靜脈高壓而致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主要有食管靜脈曲張、胃內靜脈曲張及食管下端靜脈曲張,如果飲食不註意,很容易導致這些靜脈破裂,出現消化道出血,誘發肝昏迷,嚴重者導致死亡,所以,肝硬化病人應避免食用生硬、帶刺或帶骨的肉類,以及含植物纖維素(纖維素食品)過多的蔬菜(蔬菜食品),因這些食物很易傷及曲張的靜脈。

酒的主要成分為乙醇,對肝細胞有直接損傷作用,長期大量飲酒還可致營養不良、代謝異常和免疫功能紊亂以及中毒性肝損傷,如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變等。

另外,刀豆的兩端尖角部分、產生黑斑的甘薯和鮮金針菜等食物;含有秋水仙堿等毒性物質,如處理不當,食後均可發生中毒現象而加、重肝損害。

4.忌食易於降低某些藥物功效的食物:有些食物攝入體內後可以改變或影響藥物的吸收、代謝和藥理作用。例如,牛奶、豆腐等食物中含有的鈣、鎂、鐵等離子,可與四環素類藥物結構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莨菪堿類藥物能解除血管痙攣,改善肝臟的微循環,是治療黃疽型肝炎的常用藥物,但茶水中的鞣蛋白可與食若堿類藥物中的生物堿結合,從而影響其吸收、降低療效;氨基比林是常用的退熱藥,但攝入含有亞硝酸鹽較多的咸菜和發黃的青菜等食物後,可結合形成致肝癌能力很強的亞硝胺物質;另外,柿子中含有鞣酸,可與鐵質結合而影響鐵的吸收,因此,貧血者不宜食柿子:有的食物同食可能還會致病,如柑橘中含黃酮類成分,可與蘿卜中的硫氫酸發生作用,而抑制甲狀腺功能,並誘發甲狀腺腫大,因此柑橘與蘿卜不要同食。

5.正在服用肝病藥物的乙肝患者需要忌口的食物。例如患者正在服用甘草酸制劑治療,不宜吃具有排鉀性質的食物,例如胡蘿卜等。甘草有類固醇樣作用,具有排鉀性質,容易導致低血鉀,此時應食用含鉀的食物。而胡蘿卜中所含的“琥珀酸鉀鹽”的成分具有排鉀作用,二者同用,可導致低血鉀癥。表現為全身無力、煩躁不安、胃部不適等癥狀。五味子制劑酸性作用強,此時不宜多食酸性食物,以免加重胃潰瘍的風險。